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打造"天下第一粮仓"———吉林省榆树市多措并举强化粮食生产战略地位

日期: 2008-03-05 14:16 作者: 阎红玉;邵建廷 叶雪 张兴国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吉林省榆树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07年,在遭受严重旱灾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仍然达到21.6亿公斤,连续4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称号。多年来,榆树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多措并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了“天下第一粮仓”的发展成果。

  认清形势抓粮食

  榆树的优势是农业,农业的优势是粮食。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粮食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0%左右。多年来,由于种粮比例高,粮食份额大,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稳固的生产模式和方法。由于近几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部分干部认为对粮食生产可以撒手不管,部分农民也认为种粮技术都已掌握,又有国家粮食直补政策保着,政府不管,粮食生产也照样进行。轻视粮食生产的不良倾向在部分干部群众中间很有市场。面对这种不利倾向,榆树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粮食生产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忽视了粮食生产就等于动摇了发展的根基,放弃了粮食生产就等于断了经济发展的源泉。这是因为,一方面,粮食在农民收入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全市有80%的农户种植粮食,农民人均收入中有50%以上来自粮食。没有粮食生产的正常进行,农民收入就不会稳定。另一方面,粮食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榆树市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了“粮仓变肉库”的产业战略,而要发展这一产业,没有大量的粮食做后盾,发展畜牧业就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一方面,粮食直接决定农产品加工业的做大做强。“十五”期间,榆树市相继建成了中粮生化、长春天裕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年加工粮食超过100万吨,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所在,而充足的粮源保证,是这些企业持续发展并做大做强的基础。另外,粮食生产是农业大市财政增效的有效途径。以2006年为例,榆树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获得产粮大县奖励资金5600万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27.9%,有效弥补了地方财力的不足。基于以上因素,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对粮食生产决不能忽视、抓粮食生产决不能松懈、支持粮食生产决不能减力,不断强化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不遗余力地抓好粮食生产工作。

  抗旱保粮创佳绩

  2007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根据省气象部门关于2007年偏旱、少雨的中长期气象预报,及时制定了《特大干旱应急预案》,指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及早做好抗灾准备。一是引导农民科学调整作物布局。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由上年的16.2万公顷,增加到17.8万公顷,大豆种植面积由上年的6万公顷减少到今年的4.2万公顷,这一增一减整体提高了粮食作物的抗旱能力,对抗御当年的特大干旱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引导农民种植适区对路品种。全市玉米种植品种由106个调减到39个,主要品种由30多个调减到11个,初步解决了品种多、乱、杂和部分农民种植高水分品种问题,基本杜绝了越区种植现象。三是有针对性地采取抗旱节水措施。春耕实现了抢墒整地,松、翻、旋、起垄和镇压连续作业,实现了一次播好种、一次拿全苗。水田生产做到了早扣棚、早育苗、早插秧,实现了科学调水、合理轮灌、节水灌溉。在农作物生长关键环节,面对持续发展的干旱,动员各乡(镇、街)利用农业机械和现有机井,出动22万余人次浇灌农田12万公顷,极大缓解了旱情。积极协调省市气象部门,有效开展了5次人工降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面积持续发展的旱情。对部分岗地因干旱出现的空秆及时指导群众进行清除,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个体占有的生存空间。入秋之后,大规模开展了拔病株、打底叶、站秆扒皮晾晒等多种抗旱促熟措施。从实践看,多种抗旱措施并用,极大地降低了干旱给粮食生产带来的损失。

  科技推广三受益

  2007年,榆树市粮食生产之所以在大灾之年取得可喜成绩,一个根本原因是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抗灾增产中的作用。他们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的要求,结合榆树实际,在科技推广中,开展了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的“四个工程”,落实了科技服务“五到户”。

  “四个工程”:一是良种工程。根据全市农业生态类型和历年五个区域三大作物品种定向试验结果,确定了20余个主推品种,淘汰了一些老品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二是科技培训工程。通过电视讲座、骨干培训、巡回报告、开通农业科技110和农业信息网等形式,培训农民30万人次,做到每人掌握1到2项新技术,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三是科技入户工程。农业部门抽出40名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蹲点包乡包村,按不同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面对面培训与指导,真正做到把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解决了科技推广不到位、科技人员没事干的实际问题。四是农业标准化工程。为优质粮食产区的每个农户都发放了一本标准化栽培技术手册,让每个生产环节都有技术标准、每个生产实践难题都有对策。2007年共发放手册12万册,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从科技人员手中迅速转移到农民手中的快捷通道,形成了专业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的标准化科技推广体制。

  科技服务“五到户”:一是科技人员蹲点到户,每个村有1名科技人员长年到村到户,随时解决农民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科技培训到户,今年榆树市对培训对象和内容都进行了创新,变过去为政府培训(培训领导)到为龙头企业的基地农户培训,变过去集中培训师资为集中培训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三是栽培模式到户,对优质粮食产区的农民进行跟踪指导;四是“三大”技术推广到户,市政府配合省农委投入资金80万元,落实农田灭鼠550万亩、赤眼蜂防螟7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三大”技术累计增产粮食1.25亿公斤,农民增收1亿元;五是合同订单到户,根据龙头企业对生产原料的需要,组织农民与企业签订粮食订单。同时,农业部门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由技术推广单位负责选农户、选基地、选良种,负责培训和指导农民生产高标准的优质粮食。今年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120万亩。通过开展各种服务,使科技人员服务空间扩大,服务有对象,技术有用场,工作有目标,企业生产有基地,品质有保障,农民得到技术和物化服务及高于市场价的合同,实现了企业、农民和技术部门三受益,真正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

  设施建设夯基础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大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能力。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建设投入,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3.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9%;拖拉机保有量达2.1万台,比上年末增加2800台;新增抗旱播种机5200台,形成机械抗旱播种能力250万亩;新增重镇压器1700台,形成苗带重镇压能力140万亩。二是加快改革耕作方式。大力推广春旱秋防、深耕蓄水、坐水种、重镇压等重点节水耕作措施。改春整地为秋整地,推广秋整地、秋打垄、秋施肥技术;改浅耕为深耕,建立机械深翻、深松、灭茬相结合的三年轮作制;改单式作业为复式作业,灭茬、旋耕、深松、起垄一次完成;改轻镇压为重镇压,减少春天动土量,提高土壤保墒能力。2006年秋天,全市完成秋翻3.5万公顷,完成秋起垄1.5万公顷。2007年春实现耙地6万公顷,旋耕及灭茬10万公顷,机械播种23.3万公顷,机械插秧0.3万公顷,机械植保23万公顷,机械中耕20万公顷。三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利用国家政策和地方财力投入资金8000万元,加固了李合水库、玉皇庙水库、二松堤防和6处排涝站,对“一江两河”堤防的涵洞和桥梁进行了整修;投入1000万元,对刘家大沟进行了水土流失治理。全市现有各类抗旱机井达到1.2万眼;同时,在13个乡镇建设了防雹网点,设有火箭和火炮24门,随时预防冰雹的发生。农业基础建设的加强,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配套农增收

  为了配合农业部开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更好地完成全年的粮食生产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出台了《榆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则》,并拿出近300万元资金,对完成粮食生产等工作目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干部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2007年,榆树市全年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68亿元、良种补贴资金248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67亿元,各项政策补贴合计3.6亿元,农民户均增收1435元、人均增收410元,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榆树市在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全年发放粮食贷款12亿元,保证了每个农户都有足够的资金种好地。与此同时,榆树市还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他们紧紧抓住农业保险试点机遇,为全市24万公顷旱田农作物进行了保险,筹集保费4500万元,因灾害获得榆树市安华保险公司理赔1.5亿元,农民因此少减收1.05亿元,有效地分散了农民粮食生产的风险。

  2007年榆树市粮食虽然因灾减收2.6亿元,但因粮食价格上涨和政策性保险保障,农民可比上年多收入2.8亿元。仅粮食生产这一块,农民并没有因减产而减收,还实现纯增收0.2亿元。全年农民人均收入可达4890元,同比增长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