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铁岭县小粮仓掀起农业大市节粮热潮

日期: 2008-01-25 00:00 作者: 刘立纲 来源:辽宁金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铁岭县镇西堡镇木厂村的农民李桂春家的院子里,两个粮仓十分抢眼,和过去的“苞米栈子”完全不同,外有经过防腐处理的金属网,内有通风装置。他经常会绕着它走一圈儿,“这东西了不得,相当于多种了4亩地。”全铁岭人半年的口粮。

  铁岭,这个耕地面积近700万亩,年产粮食30亿公斤的地方,向来有“粮仓”之美誉。多年来,该市无论从耕种方式还是优秀品种选育、选择上,都下足了功夫,这又使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今年,就前所未有地达到了34.65亿公斤。但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环”却一直被群众甚至是专家所忽视,那就是储粮。

  千百年来,秋收之后,农民们都是把粮食直接堆到院子里,条件好的会用木头搭个苞米仓,殊不知,一个惊人的粮食损失数量由此产生。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加上收入不断增多,农民收完粮后并不急于卖掉,每年有七成以上的粮食由农民家庭储存,平均储存期在5个月左右。正是因为这样,在储存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粮食被鸡吃、狗刨、鼠盗、虫蛀或霉烂变质现象,不但减少数量而且也降低了粮食质量。

  “铁岭市粮损率在8%-15%之间,也就是说农民辛辛苦苦所得,在储存过程中损耗了一成多。即使按10%算,铁岭市的粮食也因为储存不当而损失了3亿公斤。”铁岭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所长曹赞痛心地说,“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市302万人口半年的口粮,而生产这些粮食则需要至少50万亩耕地。”

  老问题的新出路

  在一系列的数字面前,“储粮问题”引起了铁岭市领导的注意。2006年,国家粮食局启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铁岭市成为了我省的试点基地。2007年,借此东风,铁岭市开始启动“科学储粮工程”,并将此列为全市2007年为群众必办的十大实事之一。

  铁岭市粮食部门把农民科学储粮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之后粮科所与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横向联合,终于研究出适合该市的新型储粮装具。该装备安装拆卸方便,十分方便农民使用,它的四周用金属网围成,基本杜绝了鼠害、虫害,同时,通风性能好,又可以防止霉变。一系列配套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源头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产后损失。

  去年秋,在上级财政和本地财政的支持下,率先在67个农户家中进行了试用,效果极佳,群众拍手称赞。更令农民高兴的是,价值数千元的新型粮仓,没用他们自己掏一分钱。

  全面普及可增收3.7亿元

  说起去年的经历,昌图县金家镇农民王淑艳说,那时候有这新粮仓就好了。“我与姐姐常年在外地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父母。2007年初的一场大雪,我家的1万多斤苞米被雪水都泡烂了,一下子损失2300多元。”

  铁岭县镇西堡镇木厂村农民陈井也很兴奋:“这玩意儿太好了,帮我大忙喽,以前还真没注意,苞米收回家码上垛拉倒,谁能想到会损失那么多。我家有30亩地,一年能打4万斤玉米,过去一年就得损耗4000多斤,按一斤6毛钱算,就是2400块钱,俺们农民土里刨食,这些钱可是个大数儿啊。去年秋收完事,市里就帮我家建了3个新型储粮装具,到现在2个多月了,一点损失没有,相当于多种了4亩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