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粮食生产 优化农业结构---醴陵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7年,湖南醴陵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在遭受旱灾、水灾和虫灾的情况下,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6.34万亩(其中优质稻61万亩),总产47.78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5万亩,其中蔬菜20.7万亩,果用瓜3.1万亩,经济作物4.7万亩,主栽品种30多个,产量33万吨,产值达到了6.7亿元。
为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醴陵市农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推广良种良法,引进、试验、示范水稻新品种150多个,示范面积2000多亩,其中47个品种通过了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或引种鉴定。推广软盘抛秧、一次性全层施肥等轻简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稳定推进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在大障、泗汾、板杉等12个乡镇开展优质稻、糯稻订单生产,面积达10万亩;在白兔潭镇氽溪村等地创办了超级稻轻简栽培技术等示范基点;在官庄创办了100亩旱土玉米套种红薯示范点;在泗汾镇林田村开展了油菜品比试验;在王仙镇清潭村开展了小麦示范,共展示新品种70多个,示范新技术11项,效果明显。其中白兔潭氽溪村示范点的超级杂交稻,早稻平均亩产561.5公斤,晚稻亩均产量达582.4公斤,吸引了来自南方五省的专家。袁隆平院士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著名水稻专家陈立云教授认为醴陵的种植水平属世界一流。
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对农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优化。发挥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去年该市按照 “一片一业”、 “一镇一品”的发展思路,结合各乡镇实际,形成区域特色产品,并对区域农业特色产业进行规划和引导,全市形成了三大各具地方特色、优势明显的优势产业区。在南桥、富里、浦口、神福港的蔬菜产业区,所产茄子、黄瓜、丝瓜、菜藕亩产值分别为6000元、5000元、4500元、3000元,黄瓜最高产值达9000元。同时,在富里、船湾还分别创办了2000亩、500亩高效无公害蔬菜示范点。区域特色布局形成了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去年,全市共运销农产品78万吨,蔬菜25万吨,果用瓜6万吨,其它农产品2万吨,流通总金额10.2亿元;扶植种养大户,贩运大户150户。
为精心实施农业项目,该市在继续巩固湖南神农米业有限公司发展订单生产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金巢食品有限公司水稻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金巢”与该市板杉、泗汾等4个乡镇6个村6000多农户签订了种植合同;引导东富明鑫农场有限公司开展种植加工高档名茶项目,已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种植茶树面积1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