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粮食产业靠科技走出发展瓶颈
本报讯 河南省邓州市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粮食产业,引导农民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发展,从粗放种植向精细化发展,从单一生产向产业化发展,使传统产粮大县走出了发展瓶颈。
邓州是拥有240万亩耕地的传统产粮大县、商品粮基地。然而近年来在粮食生产上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一是农民种植规模小,零散种植,不利于集中土地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管理技术的应用。二是粗放的种植手段使新的优良品种难以发挥潜力,也给新技术的推广带来一定的阻碍。三是没有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粮食加工转化产业链条,粮食无法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产有余而增收不足。为此,邓州市委市政府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市粮食产业,以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用现代科技全面改造粮食产业,使邓州这个传统粮食生产基地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引导发展规模生产。一方面,他们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等方式,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然后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集中在种粮大户手中;另一方面,市里出台优惠政策,对种粮规模在50亩以上的农民,在小额贷款上给予大力支持,并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上门进行指导。市财政局每年拿出10万元对种粮大户进行重奖。同时,他们还加快了对“空心村”的整治工作,节约土地3.4万亩进行复耕。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全市涌现种粮大户1800多个。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重提高粮食品质。他们在全市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一是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生产,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投资600多万元在576个行政村建立村级植保服务站。二是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全市建立了以市种子公司为主,以12个农科所(站)为补充和10万亩小麦种子田为基地的种子研发体系,并开展跨省区的科研合作。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工程,重点普及推广优质强筋小麦、优质中筋小麦、粮饲兼用玉米、高油玉米等品种。三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投资100多万元盖起农技大楼,装备了化验室。今年麦播前,农技人员从全市不同地块取土样2000多个进行测土配方,开出施肥“处方”1.2万个,使该市240万亩耕地全部实现“平衡施肥”,亩均节约化肥成本6元。据了解,该市今年冬播小麦面积205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198万亩,预计总产可达7.3亿公斤。
打造加工产业链条,实现粮食就地转化。过去由于单纯依靠卖原粮,农民增产不增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该市积极引导农民搞粮食深加工和精加工,走农区工业化的路子。该市把七里店工业园区、燕店工业园区当作食品工业的特区,在特区内,首先实现“四通一有”,即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和有厂房;其次,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和谐的发展环境。目前,福建、四川、广东等地的企业家在七里店工业园区开办饼干厂14家,产品畅销国内26个省市。燕店工业园区也有粮食加工厂8家。目前该市年粮食加工额达10亿元,利润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