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稻菽千重翻金浪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一系列强有力的惠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新余市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三年大变样,五年一体化”为战略要求,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紧紧围绕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要求,全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牢固。
粮食生产经过了连续三年下滑后,从2004年起开始恢复性增长,出现播面、亩产、总产持续增长喜人局面;棉麻等传统产业保持基本稳定;新余蜜桔引领果业生产发展迅速,产量直线上升;生猪生产快速回升,水产养殖稳步增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日趋明显;农民增收势头强劲,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20元,同比增长125%,位居全省第三位。
放眼渝钤大地,现代农业风景无限。
产业化经营为现代农业“领军起舞”
点睛——
8月7日,全市举行生猪产业化对接签约仪式。新余润合公司与科农公司签订了100万头生猪产业化经营合作意向书,与渝水区下村镇虹桥村委浒水村民小组签订了第一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400亩用地协议,与铭康公司、景笙公司、丰农公司等生猪养殖企业签订了10万头生猪产销合作意向书。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猪产业化模式,市科农种猪改良公司启动“千户千头”农民致富计划。
解读——
新余市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民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以扶强龙头为核心,以创建基地为保障,以延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头强劲,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至关重要。该市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增加投入、整合资源、壮大实力、提升档次;实施“3321”工程,为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涌现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63个,其中龙头企业102个,中介组织81个,专业市场21个、其他组织59个。在龙头企业中,百乐工贸、恩达家纺、珊娜果业等11家为省级龙头企业,渝洲生态、红星养殖、马洪果业等29家为市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4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9家。省市龙头企业创建基地305个,带动农户14.5万农户增收。
产业化经营使一批布局相对集中的区域主导产业更加特色明显。新余蜜桔、棉花、生猪、苎麻等区域主导产业在全省享有名气。专业乡、专业村蓬勃兴起,全市涌现板栗村、苎麻村、蔬菜村、莲藕村、葡萄村、养猪村190个,占全市行政村的1/2强,去年“一村一品”专业村、特色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6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高出16%。
感言——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领头羊”和“试验田”,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益愈显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机械化作业为现代农业“加力提速”
点睛——
7月26日,南安乡新宋村委。全市水稻机插秧现场演示会在这里举行。但见两个农机手熟练地操作起两台东洋牌手扶式插秧机,4根机针神手般齐唰唰地把带泥的秧苗整齐地插在水田里,不一会,田里就泛起了一片绿色。
解读——
以提升农机三个水平(装备、作业、安全水平),培育和发展农机三大市场(销售、作业、维修市场),推进农机服务三化(市场、社会、产业化)为手段,我市大力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农机化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好势头。
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万千瓦,其中耕整机3630台,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460台,半喂式联合收割机22台,农用排灌机械24660台。为推进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今年推广了15台东洋牌手扶式插秧机,举办3期培训班和3场现场演示会,新建科技示范点15个,培育示范户15户,机插技术推广到8个乡镇。到目前,机插面积达到5000亩,机收率达到50%。据推算,运用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亩均可增产50公斤。同时,新余蜜桔、苎麻等特色农业机械化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
感言——
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突击队”和“轻骑兵”,在“3321”工程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市通过农机化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农机购置补贴,狠抓水稻、果业栽植机械化工作,省工省时,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推进水稻机插秧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好跨区作业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课题。
标准化生产为现代农业“扬名创利”
点睛——
今年以来,本土首个通过省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的无公害猪肉——仰天岗牌无公害猪肉亮相,民生牧业公司生产的“放心肉”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放心”。
解读——
新余市进一步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计划”,农业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创效和出口创汇。
已建立新余蜜桔、生猪、奶牛、蛋鸡、水产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小区10个,颁布了新余蜜桔等标准化生产规程。现有残友果园专场新余蜜桔基地、科群生态养殖中心生猪基地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个,拥有绿林枣业的冬枣、仙女湖水产场的鳙鱼等无公害农产品10个。河下镇奶牛生态小区获全国奶牛小区建设铜奖,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百乐大米成为“国家免检产品”,新余蜜桔、怡诗缘床上用品、泰乡牌和仙女湖牌大米、珊娜果业牌翠冠梨等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力上公司、珊娜公司被省出入境检验局列为“新余蜜桔出口种植基地”,产品热销东南亚各国;棉麻生产享誉省内外,优质大米、生猪、仙女湖鱼等产品市场行情看涨。超市蔬菜检测合格率近90%。
感言——
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标杆”和“旗帜”,为产品销售带来“利好”,为广大消费者传递“福音”。民以食为天,农产品的质量关乎百姓健康,绿色无公害产品是现代消费的急切呼唤。我市以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为突破口,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为市民安全消费把住了首道关口,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新余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