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充实“米袋子”吃上“放心面”——天水市夏粮收购情况调查

日期: 2007-08-23 00:00 作者: 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是,甘肃省天水市自去冬今春以来,降雨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农作物受旱严重,对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6月中旬以来,全市又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雨天气,缓解了旱情,却致使部分地区小麦出芽,降低了产量和品质。夏粮收购时节,本是农民笑逐言开的时节,但是,天水市的小麦收购形势却十分严峻。

  保证群众的“米袋子”问题,不仅是当前摆在粮食购销部门面前的重要工作,更是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的重点工作之一。

  眼前正是夏粮收购的最佳时节,天水市的贮备情况如何?能不能保证群众有充足的“米袋子”,吃到安全而优质的“放心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天水市粮食部门。

  夏粮减产 收购难度加大

  “虽然今年夏粮收购形势比往年严峻,但是我们已经采取多种形式,加紧粮食的贮备。粮源完成预定的目标没有任何问题,群众的粮食供给不会受到影响。”这是天水市第一粮库主任张轶对我们所说的第一句话。

  据记者调查,天水市是一个粮食调入区,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天水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近些年来,我市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为目标,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优势产业种植,突出特色种植,形成了粮、经、菜、药合理发展,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的格局,传统的粮食作物面积因此而有所减缩。二是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山区薄收田退耕。除此之外,今年天气也是影响天水市粮食生产形势的主要因素。张轶主任介绍说:“今年天水市粮食作物受到双重灾害。去冬今春直至6月中旬以前,降雨量持续偏少,农作物持续受旱。虽然4月中下旬有过几次降水过程,使前期干旱有所缓解,对春播及夏收作物生长较为有利,但降水分布不均匀,旱情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同时,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使土壤水分蒸发速度明显加快,土壤墒情不断恶化,旱情持续加重。另外,越冬作物冬前旺长,由于冬前气温连续偏高,积温过大,小麦生长期延长,形成麦田群体密度大,旺长面积较大,导致这部分麦田减产。6月下旬以来的持续多雨,使南部地区的小麦受灾,统计部门的数据表明出芽率在10%左右,重灾区可能会在15%左右。有些县区收割期还受到了严重的雹灾,粮食受损也比较严重。今年全市粮食减产已成定局,收购难度加大。”

  另据统计部门7月上旬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370.65万亩,约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3.2%;成灾面积177.88万亩,占农作物受旱面积的48%;绝收15.3万亩。从夏季粮油产量分析看,预计夏粮总产5.07亿斤,单产225.6斤;冬小麦总产4.81亿斤,单产223.8斤。与2006年相比,夏粮总产减1.69亿斤,减25%;冬小麦总产减1.61亿斤,减25.1%。从受旱区域看,全市各县区都不同程度受旱,尤其在海拔1700米以下的渭北浅山易旱区表现最为突出,共涉及全市68个乡镇。

  积极应对 确保粮食收购

  做好夏粮收购工作,不仅是保护好种粮农民即得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是掌握粮源、搞活经营、维护区域粮食安全的需要。面对全市小麦产量下降、品质不高的严峻形式,市委、市政府于今年5月就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夏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加强粮食收购,确保群众的“米袋子”不受粮食减产的影响。全市粮食部门也积极准备,采取各种形式来充实老百姓的“米袋子”,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

  市粮食局销售科科长张满仓告诉记者,为了让老百姓能有一个充实的“米袋子”,我市粮食部门根据区域内粮食生产形势,别是前旱后涝造成严重减产,给区域粮食市场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的情况,及早动手,不断调整粮食收购工作策略,并取得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从而赢得了粮食收购工作的主动权。

  记者了解到,从4月份开始,市粮食局即安排各县区、市直各粮食企业结合企业改革和市场营销及早着手抓好夏粮入库准备工作。全市夏粮入库准备工作已于6月中旬全部就绪到位。据统计,全市共维修、新增收粮台秤47台,维修风车14台,培训收粮人员91人,购置油毡110卷,塑料膜20吨,设置便民饮水点35个,搭建凉棚4个。办黑板报、宣传栏32期。同时,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种粮农民对粮食市场彻底放开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后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办法、收粮要求、价格、等级早了解、早知道,做到心中有数。

  市第一粮库也审时度势,早安排,早动手,成立了夏粮收购入库工作领导小组,在6月上旬陕西麦子收割打碾期,一粮库就派业务骨干分两组奔赴陕西等小麦产地,积极开展夏粮收购工作。一粮库张轶主任告诉记者,一粮库的人员是在当地粮食部门尚未介入、小麦还未涨价时就积极组织收购,保证了低价位购进,打了个时间差。截至目前,一粮库入库从陕西凤翔等地调购的优质小麦990万斤,已接近预期任务,基本上是在小麦未涨价前到位落实粮食收购任务的80%;同时在本地收购商品粮1000多万斤。

  发挥国有粮食主渠道作用

  在市粮食局记者了解到,2002年以前,天水市有粮食企业117家,2002年改制后剩余有87个。近几年通过深化企业改革,许多粮食企业变更为自然法人,目前全市有粮食企业13个。主渠道的整体规模减少。作为国有粮食主渠道的表率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市一粮库、二粮库以及县区粮食部门都能够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积极组织收购和调入,补充市内粮食需求缺口,不坑农害农,不哄抬物价,按照市场运作,以对当地政府负责、对区域粮食市场安全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切实做好粮食收购和市场营销工作,确保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不发生任何问题。

  市委、市政府还加强调研督查力度,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做好粮食收购工作。7月11日,市政府赵卫东副市长深入市直4户粮食企业视察调研时,就目前夏粮收购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有力地促进了夏粮收购工作的顺利推进。

  截至6月30日,全市国有粮食商品库存29682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3588吨,减幅53%。上半年五县两区仅收购粮食301吨,比上年同期减少77%。对此,我市粮食部门继续增加收购网点,走村串户上门收购或委托粮食经纪人等多种形式,将地产余粮尽可能地收纳入库。对于辖区内轮出的各级储备粮,在经济、合理、可行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在本地销售,以减少粮食外流,确保区内需求。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协调农发行解决粮食收购资金问题。据最新统计,全市国有粮食企业计划收购粮食15570万斤,共需收购资金11534万元,全市共落实到位的粮食收购资金3414万元。

  市一粮库还计划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粮食购销网络,将农民手中出芽率在10%以下的粮食进行收购,发给生产企业;出芽率在15%以上的发给饲料厂,尽最大努力减轻农民损失,将农民手中品质欠佳的小麦变成现金。

  为了保证粮源,让群众吃上优质的“放心面”,天水市还鼓励和支持具有收购资格的各类市场主体入市平等竞争。一是要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严把收购资格准入关。二是凡具备政策规定条件的各类非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户),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与国有粮食企业一视同仁。三是要加强对非国有粮食收购经营企业的政策指导和行业服务,使其依法收购,规范经营。

  截至目前,全市粮食系统共设各种机构26个,粮食库存3.3652亿斤,其中中央储备粮1.5亿斤,省级储备粮4700万斤,市县地方储备粮6650万斤,其中市级储备3000万斤,县区级储备3550万斤,商品周转粮7402万斤。上半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共收购粮食4694万斤,销售粮食7138万斤,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了30%和10%。

  眼下,各级粮食购销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夏粮收购工作,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督导下,在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天水市的夏粮收购工作会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保障群众的“米袋子”充足、稳定。

  调查手记

  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粮食部门的积极应对,保障了群众的“米袋子”和“放心面”。但是在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首先从目前我市的外部环境看,以前盛产粮食的河西地区目前也成为缺粮区,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区已经逐步成为棉花、洋葱、育种等基地,他们也面临着调入粮食的问题。这就警示我们必须在粮食收购方面早动手,早部署,特别是粮食任务的确定上要眼睛向外,超前思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的价格完成尽可能大的任务,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形势。

  其次,在天水市,优质小麦的推广缓慢。据粮食购销部门的人员反馈:在收购中,优质品种供不应求,而且每斤差价在0.7角-1角钱。优质小麦生产的面粉适应现代人的要求,达到精细化,专用粉。而天水市生产的小麦则达不到这个等级。这就需要农业部门下大力气改变群众观念,大力推广优质小麦的种植,让农民种好粮,多收益。 (出处:天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