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各地降水偏少 影响冬小麦正常生产
今年秋季以来,天水市各地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气温持续偏高,严重地干扰了冬小麦有规律的正常生长。全市大部分地方麦田旺长现象严重;停止生长进入越冬的日期明显推后。持续变暖天气气候对冬小麦的正常生产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一、秋季及前冬气候特点
去秋至今,气温持续偏高,天气异常温暖。从秋季9-11月开始各地平均气温就普遍偏高,为自1995年以来的连续第十一个温度偏高季节。初冬12月偏高0.3℃-1.1℃。隆冬1月的平均气温基本与历年同期持平。2月上旬各地又异常偏暖,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2.8℃-4.0℃,为多年所少见。
降水量持续偏少。秋季各地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3成。尤其是11月份上旬未出现一次降水,中旬仅清水、张家川出现0.7-1.0毫米的降水。初冬12月降水空间分布不均,隆冬1月除张家川、秦安、武山正常外,其余各地持续偏少4-9成。2月上旬渭北三县降水量大部分地区比常年偏少7-9成,其余各地比历年平均值偏多4成到3倍。
秋季各地日照时数与多年平均相比基本正常。但时间分布不均,在9月下旬及11月下旬出现了较长时间的阴蔽寡照天气,日照时数比历年平均偏少4-9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所少有的。
二、前期天气气候对冬小麦的生长影响
由于秋末冬初的气温异常偏高,延缓了冬小麦的正常停止生长进入越冬阶段的时间,加快了冬小麦冬前生长发育的节奏。据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冬前小麦停止时的大田调查及试验田观测,去年冬小麦停止生长进入越冬的时间比历年推后7天左右,小麦分蘖数及大蘖数,川地分别较上年偏多0.1个/株和0.2个/株;阴山分别较去年偏多1.1个/株和0.8个/株;阳山大蘖数偏多0.1个/株。小麦分蘖数多,普遍出现旺长。全市61万亩冬小麦旺长,部分地段已达拔节生育期。旺长使得麦田大量的水、养分无效消耗,冬小麦的抗逆性能力显著降低,对冬小麦的今春正常生长非常不利。另外,连续多年的暖秋、暖冬天气,使得大量的麦田条锈病、白粉病等病菌及许多虫害顺利越冬,增加了今年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的危险程度,也为冬小麦的安全生产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虽然去年夏季降水偏多,但整个秋季降水偏少加之冬前生长阶段冬小麦旺长的水分无效消耗,土壤贮水量迅速下降,未来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生长的限制程度将会增大。
三、未来天气趋势及生产建议
据天水市气象台发布的短期气候预测,2月中旬以后气温将持续偏高,对各类病虫害的越冬较为有利,应加强麦田管理,因地制宜进行灭鼠、化学除草、耙磨镇压等措施,以有效降低病虫基数。另外今年春季有气候干旱时段出现,在主要农作物关键需水期,要采取有效防旱抗旱措施,特别是渭北旱区,要切实搞好抗旱农业生产。(天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