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黑龙江:粮食大丰收 农民腰包鼓

日期: 2007-01-11 00:00 作者: 谢覃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说起身边的变化,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老百姓了。今年是五常老百姓感受最深的一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丰收了还能卖上好价钱。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环境,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生活环境大变样。

  作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市,让农民增收致富意义重大。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五常市根据自身资源特点科学规划四大板块农业经济区,努力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格局。

  水稻产业是五常的优势产业。全市有水稻150万亩,是全国有名的水稻生产基地。五常市以大米协会为龙头,组建了绿风优质米有限公司,申请了原产地域证明商标和绿色食品认证,形成了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销售,统一开发市场的“五统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2006年,五常市年生产大米12亿斤,商品量达8亿斤。今年五常大米价格每市斤达到了2.00元,比上年增加0.20元,比周边市县高出0.30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使农民增收8000万元。五常市粮食总产实现了37.4亿斤,比上年增长10%,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仅粮食生产一项,人均增收500元。

  建设新农村,使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身边环境的变化。五常市志广乡从党委书记到一般干部全部深入村屯和农民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一个夏天下来,干部们都变黑了、变瘦了。在二河乡,新农村建设村民有充分的自主权。二河乡新庄村把每月6日定为民主政治活动日,会上所有村民关注的问题都摆在桌面上,大伙公开评议,谁说的对听谁的。村民对修路和改变村貌非常支持,全村13条街道全部修上了水泥路,焊铁栅栏12000米,铁艺门180多个。69岁的许庆福从小就住在新庄村,他经历的各种“运动”太多了,提起过去他有不少牢骚,可对新农村建设,他举双手赞成:“农村虽然脏,但农民心里是喜欢干净的,我是赶上了,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心里别提多舒坦。”

  去年秋收一过,二河乡政府就租了一辆大客车,组织全乡村支部书记、种养大户专程到辽宁省考察肉鸽养殖、五味子种植项目,这两个项目收益都非常大。比如五味子生产,一亩投入4000多元,种植成功后按现在的市场行情,一年纯效益超万元。他们从辽宁请来的五味子种植技术员已经到位,并对村民进行了培训。乡党委书记刘亚轩说:“多为农民找点来钱道就是建设新农村了。”

  据统计,五常市新农村建设累计投资已达2.635亿元,如果都往新农村建设上靠,五常投入的数可要大多了。近3年,五常市财政在修路上投入900多万元,今年修建通乡通村公路309.5公里,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