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举世闻名的黄泛区腹地,北与开封、商丘相邻,西连许昌、漯河,南靠驻马店,东与安徽接壤。全市辖8县1市1区,183个乡镇,总面积11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070.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5%以上。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之前,这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长期低而不稳,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不高。1988年开始的农业综合开发,似春风化雨,给古老历尽沧桑的周口大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周口的农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3年以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国家、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围绕“改田、增粮、增效、增收”,“建设高标准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指导思想,大力发扬“拼搏、创新、较真、追赶”的周口精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扎实工作,强化措施,整体推进,确保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完成,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2003年以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涉及扶沟、太康、鹿邑、淮阳、西华、沈丘、商水、郸城、项城9县市,50个乡镇,240个行政村。完成项目总投资41972.97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资金12446.1万元,市县配套949.9万元,整合资金805.4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0771.5万元,银行贷款7000万元。完成土地治理面积46.1万亩,总投资16877.97万元。完成产业化经营项目12个,总投资25095万元。共完成开挖疏浚沟渠897.05公里,新建桥、涵、闸2690座,新打机修复电井6738眼,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改良土壤20.23万亩,完善良种基地面积8.02万亩,购良种264.93万公斤,建晒场29200平方米,建仓库7675平方米,购置种子加工设备57台(套),修机耕路863.82公里,购置农用动力机械238台,配套农机具275台(套),购置植保机械361台。营造农田防护林1.92万亩(折实),建苗圃基地428亩。培训农民、技术员6.06万人次,示范推广面积24.48万亩,购置仪器设备7台件。种植项目4个,养殖项目6个,农产品加工项目2个。
二、采取的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
周口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粮食生产大市。虽然近些年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全市1000多万亩耕地仍有近1/3的中低产田,产量低而不稳,综合生产能力较弱,而这部分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很大,广大农民群众要求开发的愿望很高。特别是在2005年,省政府决定集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用于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连续3年投入,实行规模开发,打造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域。商水、太康、郸城、淮阳、鹿邑5县被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无疑给5县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抓好规模开发,不仅能够推动县域的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对于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市委、市政府把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升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作为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重点安排和部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并调整和充实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健全了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构。市委常委专题听取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的汇报,下发了《中共周口市委一届第173次常委会议纪要》,充分肯定了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进行通报表彰。市政府专门召开高规格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各县市区长参加会议,会上,高德领市长、王爱副书记、武建新副市长都作了重要讲话。市委书记董光峰、市长高德领不仅亲自部署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还经常深入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指导工作。副书记王爱、副市长武建新多次听取汇报,亲自部署和安排,也经常深入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面对面进行具体指导。省政府和省开发办领导对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及时指导,帮助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各项目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组织制订规划,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分管领导专职专责,潜下心来抓开发。全市开发系统及有关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牢固树立全国争影响、全省争地位、全市争一流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求实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在观念、机制和制度上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全市形成了领导关心、部门协调、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创新机制,明确责任,不断强化项目县的管理。
1.力求在规范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为切实加强项目县的管理,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项目管理和监督机制,积极推进项目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轨道,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适时出台了《周口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关于全面实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六项”制度的意见》、《周口市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整体推进工作的安排意见》、《关于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招投标工作的通知》,《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扎实有效地做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
2.力求在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1)抓项目资金公示制,认真做好项目启动前的各项工作。一是科学制订规划。按照省政府要求,我们在认真总结以往农业综合开发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形势,坚持“立足全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选择基础较差、较为偏远,能确保建成长远性、稳定性强的粮食生产区,进行连片布局,科学规划。商水、太康2县选择的“五湖十八坡”和“三大洼”项目区,通过一年来的开发,极大地显现出开发成果。当地群众高兴地说,多少年没能解决的问题,这下通过开发给解决了。二是搞好宣传发动。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让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到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项目县精心组织,利用会议、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搞好宣传发动,采用不同形式对项目资金进行公示,从而调动了项目区干部群众参与开发的积极性。
(2)抓项目工程招投标,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是科学安排,建立组织。为搞好招投标工作,我们下发了《关于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招投标工作的通知》,对招投标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项目县都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开、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招投标领导小组,抽调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成立招标办公室,负责招标工作的具体事务。二是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为体现公开、公正、公平、有序和诚实信用原则,在招投标的各个环节,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全程监督,避免了暗箱操作、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三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招投标过程中,市县两级开发部门分工明确,协调有序,保证了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圆满完成。
(3)抓项目资金管理,不断完善县级报账制。一是及时下拨资金。市政府认真搞好组织协调,在省项目资金到位后,立即下拨到县。特别是在我市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到县,保证了资金正常运转。二是保证工程进度。郸城县在上级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项目区乡镇党委、政府发动群众积极筹措资金,中标施工单位借贷资金备物备料,解决了因资金短缺而待料停工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县级报账制。各项目县不断对报账的程序和方法、报账凭证管理、报账拨款条件等加以完善,不仅保障了项目工程的正常施工,而且强化了项目资金管理。
(4)抓工程质量监理,努力提高工程标准和质量。一是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和上级的要求,选择有省级以上监理资质单位进行监理,实行工程全面监理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并发动项目区广大干群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的监督,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二是在项目区设立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专业人员具体指导和监督项目工程建设,对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市委、市政府多次派出督导组进行督查,主要领导经常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到项目区检查指导,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工程建设。
(5)抓项目责任追究,认真落实项目工程建设责任制。各项目县在与省市签订责任书之后,又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对土地治理项目工程任务进行分解,划分若干责任段,逐一定点、定位,谁签字、谁负责;对多种经营项目,除保证按工期实施外,还严格按照多种经营项目实施计划的建设内容,逐一核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在全市开发系统大力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明确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了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6)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工程建后管理。各项目县特别是重点县在搞好项目工程建设的同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大胆尝试,并稳步推进。鹿邑县通过市场运作的办法,对路段、河道、树坑和水利设施进行产权改革,把路、沟、河、渠、坑塘等绿化树木的管理权,一次性拍卖承包,树木成材后收益归承包者所有,从而解决了工程管护问题,又解决了农业综合开发和一部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3.力求在工作方法上实现新突破。
在项目实施上,坚持抓好“四个统一”,即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检查评比。全市每年都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检查评比,并按五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详细规定了项目工程建设任务、工程进度以及如何检查评比等,通过逐阶段认真落实,整体推进了各项工作。
在工作部署上,突出抓好“三高”。即抓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一是抓高标准。在规划和集中实施工程建设中,坚持项目工程与周围田、路等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达到和谐统一。并通过与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整合等相结合,组装精品区,努力打造我市农田基本建设的“闪光点”。二是抓高质量。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作为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排头兵,组织专业作业队,在质量上下工夫,在精细上做文章,不仅注重工程的内在质量,同时也注重项目区整体外在形象。三是抓高速度。在项目工程建设任务重、工程量大的情况下,各项目县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抢时间,争速度,加快工程进度,确保了按时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
(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以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几年来,我们按照省政府“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战略部署,坚持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打井修渠、平整土地、培肥地力、整修机耕路、营造防护林、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培训农民,真正做到了四个结合,即治水与治土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自然资源开发与技术开发和劳动者技能培训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全面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以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几年来,我们采取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扶持方式,重点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对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带动作用,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围绕龙头企业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养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供应,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以整合支农资金为重点,不断扩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充分发动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大力吸引和带动信贷资金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加大整合资金力度,围绕开发总体布局,采取“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办法,变分散开发为板块开发,坚持整体联动,优势互补,走出了嫁接开发、合力开发的路子。仅2005年度,全市整合涉农资金800多万元,通过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同步实施,使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机化、科技优的农业生产格局,从而解决了项目区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为项目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在鹿邑县、太康县项目区召开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林业生产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两地经验,充分显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取得的成效
3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对项目县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是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开发治理,使项目区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改变了桥涵少、设施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生产状况。3年来,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28.26万亩,新增除涝面积9.4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21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3.42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40501.03千瓦,增加机耕面积14.9万亩。
二是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37.1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种植面积23.5万亩。重点支持的1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为增加当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12个产业化经营项目新增总产值9.9亿元,新增增加值9431万元,新增利税7821万元,新增固定资产总值近2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3683人。
三是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得到落实,农村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项目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明显增强,优质粮食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化控化除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了现实的生产力,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比重由开发前的30%提高到现在的40%左右,农村经济发展和效益明显提高。
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项目区通过开发,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据统计,项目区新增粮食产量6002.9万公斤,棉花250.4万公斤,油料277.35万公斤,新增优质畜草600万公斤。在持续干旱和集中降雨过程中,项目区机井、节水灌溉及排涝等项目工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检验了农业综合开发成果。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夏粮总产量比开发前增加1.7万吨,增产25.8%;单产增加107公斤,增产29.2%,比项目区周边单产增加60公斤,增产14.4%。秋粮总产量比开发前增加2.16万吨,增产87.4%,单产增加162.6公斤,增产56.7%;比项目区周边单产增加80.9公斤,增产21.9%。昔日的“靠天收”如今已是旱涝保收的“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园区。
五是农业开发效益显著,农民收入明显增加。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直接从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科技措施等方面得到实惠,项目区年直接受益农户达10.33万户,人口40.29万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6870.4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