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玉米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在深州推广逾万亩

日期: 2006-11-09 00:00 作者: 赵红梅 蔡磊 来源:河北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今秋,深州市付家庄村的村民们享受到了生物防治技术带来的益处。村党支部书记付顺府介绍:与喷洒农药相比,通过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害虫,全村减少用工2000多个,平均每亩节省农药开支10多元,而且治虫效果明显,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15公斤,比未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的增产一倍以上。今年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害,全村获益10多万元。

  深州是农业大市,玉米播种面积60多万亩,随着玉米病虫害不断增多和密植技术的广泛应用,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防治玉米害虫效果不明显,尤其在玉米穗期,玉米螟因发生范围广、面积大、危害严重、单家独户防治效果更差,造成了玉米产量和质量损失。去年,深州被确定为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河北项目区示范市后,与省植保所合作,为该市付家庄核心示范区引进了玉米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据了解,赤眼蜂是一种寄生蜂,以将卵产在其它害虫卵内,吸收害虫卵营养的方式杀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而且使用技术简单。但以前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蜂种单一,蜂卡出蜂期短,农民使用起来不方便,影响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据省植保所副研究员石洁介绍,他们通过对蜂卡进行技术改造,使新蜂卡具有了长效性,同时,他们培育出了多种功能的赤眼蜂蜂种,将专化性和广谱性的蜂种混合放飞,不仅增强了治虫效果,还省工、省力、降低了防治成本。据统计,混合放赤眼蜂可杀死80-90%的玉米害虫,能减少玉米害虫蛀茎率50%以上,并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平均每亩只需2-3元,比喷洒任何农药费用都低。同时,还可以避免药剂防治产生的农药残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玉米品质,使粮食生产向绿色、无公害转变。

  去年,深州市在付家庄村3000多亩玉米地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该市又把该技术扩大至高赵圈村,推广应用面积超过万亩。从明年开始,他们将逐渐在全市推广玉米害虫生物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