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盘锦百万亩稻田有了“紧箍咒”

日期: 2006-09-27 00:00 作者: 来源:辽宁金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9月12日,大洼县田家镇小洼村农民喜开丰收镰。机声欢畅,转瞬间一片片早熟的水稻便被收割脱谷,装入编织袋中。“又是一个丰收年,亩产至少600公斤!”掂着手中的稻粒,农民喜笑颜开。

  盘锦市技术监督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盘锦市已有127.5万亩水稻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这标志着盘锦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为粮食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农业标准化生产之路

  盘锦,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大米,是盘锦最早亮给世人的一张“名片”。

  地处暖温带,给水稻提供了较长的生长期;辽河水系,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退海平原,形成了偏碱性土壤的独特条件。盘锦粳米,以颗粒饱满、口感极佳、营养丰富著称。

  尽管如此,盘锦市委、市政府却早在上世纪末,便借鉴工业化生产的模式,颇具超前意识地开始了积极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的进程。由于起步早,基础好,盘山、大洼两县先后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列为第三批、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借助“无公害盘锦大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盘锦建立了专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组织体系;积极争取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参与;全力推广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稻米加工技术规范》、《无公害大米》和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盘锦大米》五项主要标准汇编,把无公害大米标准化生产作为突破“绿色壁垒”,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全方位推进。

  全方位打造“保标”体系

  农业标准化生产,包括产地环境、农田建设、生产技术、药肥使用、田间管理、收获储运、产品包装等诸多标准化内容。为保证每个生产环节的标准化,盘锦市全方位打造“保标”体系:

  在田间、在地头,人们经常可以看到45名农业标准化指导教师的身影。他们是由盘锦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的,这些教师辛勤的劳动,为农民了解水稻标准化生产规程,按照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技术支持。

  把住环境关。2004年,盘锦由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中心,对稻米“三品”生产基地的大气、土壤、灌溉水实施检测,划分了污染控制区。盘锦强制污染较大的企业,全部实现了水的闭路循环。环保部门随时对境内环境进行监测,把污染消除在初始状态。

  把住种子、化肥、农药关。他们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线,建立了以乡镇农科服务站为依托的种子销售网络;优选华锦集团、中润化工等9家企业和供销商供肥,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对国家公布禁止使用的14种农药进行严厉查处;对特殊用途的农药实施了严格的进货、销售农药台账制度。

  抓龙头,严把加工、出厂质量关。他们要求大米加工企业,必须取得QS食品安全许可证方可生产,对无证生产严惩不贷;对全市8个样品点,进行全面检验。

  严格使用原产地域保护标志。工作人员常年定期、不定期进行食品巡察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便及时查处。

  全方位的“保标”体系,保证了盘山、大洼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验收,在2001年和今年8月均以高分顺利通过。

  “金名片”化解增收难题

  “过去种水稻,一亩水田的收入也就400元左右,现在种稻,每亩达600元;如果再养上河蟹,最少也能增收400元,加起来就是1000元!”农民乐呵呵地打着自己的增收算盘。

  习惯了传统农业的农民,一开始并不愿意戴上标准化这个“紧箍咒”。但是“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形成,为盘锦水稻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最早,利是米业在太平镇与2000户农民签订了两万亩的有机米生产合同。合同收购价高于市场价,农民尝到了甜头,也就接受了标准化。

  几年来,盘锦市稻米生产推广使用国家级标准两个、农业部标准5个、地方标准1个,涉及示范户15万,土地面积127.5万亩。其中,有17万亩有机大米,已取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而水稻的标准化生产,也为稻田河蟹的标准化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准化,让盘锦大米“金贵”了。盘锦精包装的大米,早已打入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一公斤大米10元钱,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销售火爆。水稻生产标准化,让盘锦大米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去年,盘锦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5000多元。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