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越夏区防控小麦条锈病———防锈菌于源头消大害于萌芽

日期: 2006-07-05 08:54 作者: 江娜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6月30日,在海拔3000米的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日多村,好客的藏民们端出青稞酒、酥油茶,迎接全国小麦条锈病越夏区防治现场会会议代表的到来。40多岁的苏郎格西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以前种小麦,长了条锈病一亩地只能打100多公斤,收入不到100元,现在种蚕豆,一亩地能收400元,今年我7亩地都改种蚕豆了。”黑水县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从而减少小麦种植面积。

  四川省的条锈病越夏区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共150万亩。1200万亩冬繁区与之紧密相连,像传声筒一样对全国小麦条锈病菌源起着二次放大的作用,其发病程度直接影响着长江流域和黄、淮海麦区等小麦主产区的发生强度。2006年农业部在此重点开展了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和经验。

  从经济层面上讲,越夏区小麦条锈病防控,最好的方法就是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小麦种植面积。阿坝州提出“产业置换、产品置换、调整结构、减少菌源”的工作思路,并结合当地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把产量不高又容易感染的春小麦面积调减下来。全州小麦种植面积从1998年的24.3万亩,降到2005年的12万亩,有效阻断了小麦条锈病梯度传播的链条。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王守聪提出,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区,要把条锈病防控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一村一品”工程,通过结构调整,实现条锈病菌源地治理,促进农民增收。云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周金玉介绍,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优质青稞干酒,带动了周边农民将40万亩小麦改种青稞,种小麦时亩收入不足100元,而改种青稞后亩收入达800元。

  调整结构是小麦条锈病越夏区治理的重要措施。除此以外,还要大力推行综合防治,实施源头控制。

  从技术层面上讲,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政府行为,需要在政府指导下,建立专业的防控队伍。而我国分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极不利于对像小麦条锈病这样大范围气传流行病的防控。王守聪认为,因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特殊性,防治时间不统一,病害会反复侵染;方法不到位,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等等,因此,靠一家一户分散防治,费时费力效果却不明显。国家近几年在公共服务、规模经营方面投入很大,如推行良种补贴工程,进行统一供种;加快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统一配方;实施粮食收割跨区作业,统一收割等。在植保方面,也应该树立“公共植保”的理念,把植保工作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中,统一监测、群测群报、专业防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专业的病虫害防控队伍,完善统一供种、统一配肥、统一防治,统一收割的粮食生产规模化一条龙服务,不但给农民带来收益,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经营水平的必由之路。

  从技术措施上讲,一是拌种。播种前药剂拌种能够有效地延缓条锈病病情。甘肃省去年秋播药剂拌种面积达到300多万亩,占应拌种面积的60%,拌种对减轻秋苗病情,延缓早春发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农民自己拌种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很难操作。二是作物混播。四川省三台县混播实验证明,不同抗性的品种混播对小麦条锈病具有明显作用。4个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相对控制效果平均为47.7%,6个品种混播控制效果为63.50%。三是加强育种工作,加快培育适于大面积推广的多质源抗病良种,它的局限性在于一个新品种的确立需要较长时间,而锈菌的变异速度却很快。

  小麦条锈病防控是一项长期工作,并不是靠单一措施,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但是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分区治理、监测到位、防控及时,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相关链接:小麦条锈病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农业部门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控。今年因为措施得力,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控制在4700万亩左右;发生区的危害损失率控制在2.5%以下,挽回了小麦产量损失20亿公斤。由此可见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丝毫不能松懈。

  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包括四川、陕西、甘肃等省的高海拔地区,在这些地区小麦夏后收获,条锈病菌可以越夏。锈菌离开植物载体很难存活,因此,6月份全国夏收基本结束的时候,条锈病菌也随之“寿终正寝”。而此时,在越夏区尚未收获的小麦上,锈菌保留了菌种。越夏区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小麦条锈病菌是随着气流而传播的,一阵风过,锈菌迅速传播到临近的小麦冬繁区,蔓延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