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粮食大文章———农业大省河南的崛起之路
今天,在河南流行这样一句话,“把天下粮仓打造成国人大厨房”。依托农业大省的地位,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制造业,让农民分享工业化的利润,河南找到了一条崛起之路。
农业大省,1亿人口,7000万农民,一度让河南在全国区域经济竞争中面临沉重的压力。
河南省财政厅杨舟副厅长这样解释河南的选择,“河南有1亿人,首先得让自己吃饱饭;从国家的战略布局上,河南又是全国13个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河南人应不应该种粮,该!可是单靠初级产品的利润让河南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难!怎么办?拉长农业的生产、流通、加工产业链条,增加链条每个环节的产业附加值。”
上篇 稳定粮食生产,坚实“天下粮仓”
夏粮丰收
在中国这块最古老的农业区,人口集中,粮食生产一直是河南的安身立命之本。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河南并没有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粮食生产不但连年大丰收,总产、亩产屡创新高,而且成为全国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记者前往河南采访的时间恰巧是在农事最忙碌的六月,沿途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象:刚打完收割战的机手继续北上,偶尔会有疲惫的机手将收割机停在路边小憩;另一边是沉甸甸的麦粒躺在晒场上,等待着水分晒干后收入麦仓;在刚收割完小麦的田地上,农民忙不迭地播下新一季的玉米种子。整个河南农村,沉浸在丰收和播种的双重喜悦中。
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马运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河南小麦收成将超过2800万吨,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612万亩。”
好政策焕发种粮积极性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杨舟言简意赅,道出了丰收的“秘密”。
“好政策是农民不用交农业税了,还享受国家的各项种粮补贴。从理论高度上讲是国家适时调整了与农民的分配关系,从向农民收钱变为向农民发钱,农民的种粮劲头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2005年,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免除全部农业税,仅此一项全省农民减负增收29.2亿元;同时对全省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1.76亿元,良种补贴3亿元,农机购置补贴5146万元。200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加大补贴力度,种粮直补增加到14.5亿元,在柴油、农资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增加了11.15亿元的综合直补,农民一亩地补贴达27元钱。
鹤壁浚县白寺乡左洼村村民左功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一袋复合肥卖90元,今年是101元;一亩地用一袋化肥,比去年多掏11元。现在农资综合直补一亩地是11.78元,基本上抵平了。收割费用和去年一样,每亩地35元钱。收麦时又干又燥,麦子质量很好。我家每亩地平均收了1100斤,按每斤卖7毛钱,毛收入七千多块钱,刨去种子化肥投入,十亩地,光小麦就能剩三四千。如果今年玉米像去年一样的收成,还能再剩个三四千。两季作物加起来一年能剩个七八千。”
河南省财政厅金融贸易处副处长赵国政告诉记者:“过去一亩地农民交农业税和提留统筹200元钱,现在加上各项补贴和粮食价格稳定农民一亩地增收700—800元,农民现在种一亩地比过去减负增收1000元。靠种地能挣钱,农民都抢着种地,撂荒地没有了。”
在杨舟看来,种地光靠农民的积极性还不够,得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他说:“对地方政府来说,开发工业项目更有吸引力,地方政府把耕地征了,一会儿搞开发区,一会儿盖工厂,调整产业结构,粮食生产还是受影响。为此,中央财政实行了三奖一补政策,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去年中央财政总共给河南省81个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是5.4亿元,其中滑县一年奖了2000万,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了一定保护。”不过,他希望中央能够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
保护价是农民的定心丸
丰收并不意味着增收,粮食多了,市场价格反而会降下来。今年,国家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国家按照白小麦每斤0.72元,红小麦每斤0.69元的价格向农民收购小麦,以免粮贱伤农。
记者采访途中路过鹤壁的粮管所。门前,农民们的拖拉机堆满了一袋袋粮食,不顾烈日当头,排队卖粮食。
赵国政告诉记者:“前几天我在周口国家储备粮库门前,看到农民们也在排着大长队卖粮食,这种现象好几年没有了。保护价一斤比市场价格高四、五分钱,收购资金由农发行贷款,利息由中央财政负担。除此以外,中央财政一斤粮食给粮食部门一年3分5的保管费补贴,如果卖不出去,银行利息继续由中央财政负担;卖亏了,也由中央财政负担。”
鹤壁市浚县钜桥镇老鸦章村民王蔚说:“粮库离村子远,俺们算一算路上的柴油钱加上中午再喝点吃点,不合适就卖给来村子收粮的粮贩子,有保护价托着,他们价压不了太低。保护价是俺们的定心丸。”
2003年至今,国家对粮食生产的补贴政策经历了试点、全面推广到逐步增加补贴力度的过程,河南省的小麦播种面积也从7207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7444万亩。粮食产量三年连获丰收,以最能代表河南农业发展的小麦为例,产量从2003年的2292.5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2577.7万吨。今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将达到7510万亩,小麦产量达到2810万吨。
中篇 科学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与市场对接推广良种
麦子多不意味着麦子好,在上个世纪97、98年,河南的小麦一样大丰收,但是却遇到了结构性问题,和美麦加麦比,品种质量差,现代化不足,成本又高,没有竞争力。粮库里的麦子卖不出去,许多企业用麦从加拿大、美国进口,农民们的粮袋子鼓起来,钱袋子却瘪了。
当务之急是改善种植结构,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主要关键在于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现代化的生产。
优质品种的推广在开始受到了一定阻力,因为良种比普通麦种贵,前者每斤1.1—1.2元,而后者每斤只花8角钱。在2003年以前,全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只有200万亩。
良种补贴成了及时雨。2003年,财政开始对良种小麦按每亩10元钱进行补贴。如果一亩地需15斤小麦种子,10元钱不但可以抵补种子的价差还会略有剩余。
种子不会说话,为了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小麦,除了补贴之外,种子公司和农业科研机构承担了向农民宣传示范良种种植的工作,财政也相应地增加了对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的投入。
在鹤壁浚县种子公司,经理陈金民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们的科研育种中心。试验田占地约120余亩,科研大楼配备着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地下室还建有一个冷库。当地财政局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支持该公司良种科研与推广,投入290万元用于良种繁育,150万元用于优质麦推广示范项目。还筹措资金用于良种引进和科技投入,据当地财政局负责人介绍,目前仍有300万元在种子公司周转。
农民从种子公司购买种子时,公司还发一份“明白纸”,详细说明种植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除此以外,公司还经常派人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保证每家每户有个“明白人”。如今,鹤壁全县优质小麦的覆盖率已经达到85%。
优质小麦的推广需要连片种植,规模化生产,否则很容易串种。河南省的良种补贴示范项目已经由2003年的300万亩扩大到今年的3000万亩,资金也从3000万增加到3亿。在示范项目的带动下,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已经达到4612万亩,从粮食收购部门回馈的信息显示,今年河南三等以上小麦约占85%以上,“高优503”在当地收购价达到每斤七毛八分钱。
“优质小麦比普通小麦质量高,口感好,好销,价格一斤高出四、五分钱。麦子生产出来,面包厂、饼干厂、方便面厂就给收走了。”河南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赵庆业向记者介绍,
一亩优质小麦比普通小麦平均增收40多元,仅出售优质小麦一项,就会使农民增收16亿元左右。
现代化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竞争力
农机补贴调动了农民买大型收割机的积极性,2006年中央和省共安排补贴资金4300万元,重点支持4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等。因为收割机多了,虽然油价上涨,今年收割费用每亩地35元钱,还维持在原来的水平。
在焦作采访途中,记者看到土肥站的测土配肥车正驶过乡间公路。“那是土肥站免费给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看地里少啥,是氮、磷、还是钾,土肥站技术人员教农民配,农民也可以到土肥站买。”焦作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李保中告诉记者。
马运粮介绍,今年河南省测土配方肥补贴3600万元,涉及35个县,核心示范区实施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每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全省农民节本增效15亿元左右。
为了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竞争力,河南省财政厅还从2005年起,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24个县———产量超过5亿公斤、商品粮超过3亿公斤、耕地面积超过130万亩的产粮大县和中低产田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县,主要用于中低产田的改造。
赵庆业介绍,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县121个,如果每个县都搞,就像撒胡椒面,见效慢。去年一个县投入900万,今年1000万,明年1100万。资金集中使用,希望经过连续几年努力,使这些产粮大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财政厅从2004年起,每年设立农村基础设施专项资金5000万,用于农村生产道路整修和绿化,灌区斗农毛渠、村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赵庆业举了个例子,新型农机具老百姓不认可,比如说花生收割机,政府先花钱买过来,在花生收割时做实验给农民看,农民如果想买,一开始还给补贴,买了以后在农村中就推广起来。
可以说,财政的支持渗透到科学种粮的每个环节,从选育、引进、推广高效品种,到推广灌溉节水、科学施肥、间作套种、病虫害防控、机械化耕作技术等,无处不发挥着作用。科技对河南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45%和40%左右,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正是基于此,河南省加快了从粮食生产大省向粮食生产强省的转变,基本上形成了优质与高产并举、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局面,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篇 打造“国人大厨房” 让农民分享工业化的利润
找到致富的出路
现在农民靠土地就能挣钱,完全种传统作物能收入六、七百元。但是,杨舟认为,单纯靠种地,再怎么调整种植结构,农民增收的潜力都是有限的。
7000万农民不富裕起来,中原之崛起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农业产业化成为河南人民的一条现实选择。河南的优势是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食品制造业成为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最佳切入点。
河南省粮食局行业发展处处长权兆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小麦市场价7毛多,一旦变成面粉,就可卖到1元钱,变成方便面专用粉,就是1.4元,变成速冻手工面、刀削面,就值4—5元,如果加工出味精,价钱又往上翻一番。
河南省提出,不但要把河南变成全国粮食的供应商,还要把河南变成全国的“大厨房”。通过农业产业化,拉长整个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财政把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放在了龙头企业。
在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村,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经理王怀京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们的面粉厂和方便面加工厂,工厂在2004年获得财政贴息50万元,所获贷款用来更新设备。面粉厂拥有两条国家最先进的全电脑控制等级面粉生产线,日产能力达到1000吨。
在面粉生产车间,一层是隆隆转动着的马达,三层是配麦和加水的地方,二楼比较清晰地看到经过重复多次的磨制、分离的工序,麦子变得越来越细,杂质越来越少,直到变成雪白的面粉从生产线的末端哗哗地流下,包装入袋。分离出的麦麸由另一条管道输送到隔壁的小车间包装入袋。面粉厂除了向本公司供应方便面粉之外,还生产面包专用粉、饼干专用粉、饺子粉等。
面粉厂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订单形式,在豫北建立了30万亩绿色无公害麦厂,以每斤高出市场五分钱的价格向农民订单收购小麦。
王怀京指着远处正在兴建的二期方便面厂房,“我们正准备申请财政参股经营项目,如果得到财政支持,咱们厂的生产能力还能再上一层楼。现在我们已经拥有10条方便面生产线,每天生产6万件不同品种的方便面,产品畅销全国24个省区,排在全国第五位。”
鹤壁淇县的河南永达食业公司同样幸运,在2003年成功地申请到首批财政参股经营项目。这家肉鸡产业化外向型企业,两年来获得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资金1500万元,省里配套750万元,完全用于2万吨出口鸡肉熟制品建设项目。
永达公司总裁王光灿说:“我觉得好处不仅是政府给我们民营企业资金,更关键的是政府给了我们一块牌子。民营企业贷款难,可是现在银行主动跑来给我们贷款,他们说国家都把钱投给你们了,说明你们企业就是好,有潜力。而且国家以参股的形式支持公司,增加所有者权益。如果贴息贷款,增加的是负债,前者的资产状况明显好于后者,企业没啥包袱。”
这个项目带动了周边十多个县2000多农户,出栏加工销售肉鸡3000多万只。肉鸡加工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只屠宰分割这个车间就有1000名工人,整个项目安排了周边2000人就业。
赵庆业告诉记者,“与直接投资不同,虽然这种方式也是把一部分钱投入到企业,但是国家只参股不参与经营管理,等到企业自我生产能力增强,就把钱撤出来。参股经营项目试点工作已经实施了两年,第一年入选企业是商丘的科迪公司和鹤壁的永达公司。两个企业中央和省财政一共投入3750万,中央2500万,省里1250万。2005年选择了3家企业,中央是3900万,省里1950万,今年又选择了十来家,初步定了6家,中央在6900万元左右,省里配3000多万。”
赵庆业向记者介绍,河南省目前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3家,省级龙头企业12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有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于不改变产品物理性质的初加工,像小麦磨成面粉的企业就免税,面粉的深加工则有一系列的减税政策。另外每年2个亿的结构调整资金中有2500万用于对龙头企业贴息贷款。
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龙头企业获得了发展空间。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由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转向重点提升技术装备能力和改善产品质量,形成龙头带动优势。河南的方便面、面制速冻食品、火腿肠、味精等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到2005年底,河南省年粮食加工能力已达600亿斤,龙头企业品牌优势尽显,思念水饺、科迪汤圆、莲花味精、双汇火腿肠、金苑面粉驰名国内外。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面制品加工基地,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基地和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业产业化建设已成为河南一大特色。
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利润
每一个龙头企业连着农村的千家万户,但是起初它带给农民增收的机会是有限的。赵庆业举了个例子,肉鸡怕冷,农民冬天把鸡拉到企业门口,排队超过三个小时鸡都冻死了;而且肉鸡43天出笼,企业晚收一天鸡就多吃一天饲料,这一天饲料就把养鸡的那点利润吃没了,农民感觉很被动。“公司+农户”的形式,农民出卖原材料、劳动力,挣得不多,怎么样让农民分享更多农产品深加工的利润呢?
“现在我们开始逐步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5000万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补助资金中有3000万用于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帮助他们盖办公楼、建立网站、购置运输设备、低温储藏库、买饲料机线和货车等,让他们代表农民和企业打交道,提高农户和大企业的谈判力度,不让农民吃亏。让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中获得收益。”
产业化不但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以小麦和肉类加工为主的食品制造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相应地也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增加了农民的产业化收入。比如思念水饺一次招工就7千人,双汇公司有4万多工人。
“目前我省7000万农民,有1500万农民常年在外打工,如果再转移出去2000万,农村剩下3000万人,每人3亩半土地,减少农业人口,让在家种地的农民较多占有生产资料,才有致富的可能。”杨舟憧憬着告诉记者。
“而且人均土地多也有利于现代化生产,一亩三分地,收割机开几下就收到了人家的麦子。我这片田是良种,你那片田是普通麦子,风一吹,花粉就串了。得,良种白搞了。一亩地不搞地埋灌溉系统,周围百八十亩地都埋不了管。”
“农民愿不愿意流转土地,关键看有没有出路。传统农业大区的方向,一是农产品深加工,二是农业现代化生产。把河南从‘天下粮仓’变成‘中国大厨房’,即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从几方面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河南省的区位竞争力和总体经济实力也得到了提升。”
当记者前往农村采访的时候,郑州首届“大厨房”节正在举行,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农副产品、厨房用品、调味品、农产品物流的经销商汇集一堂。河南的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形成聚集效应,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河南省成为中国食品制造业的龙头,全省7000万农民走上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