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粮食生产

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工作受到农业部高度重视

日期: 2006-04-19 00:00 作者: 张秋萍;蒲崇建 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2006年4月9-10日,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等到我省陇南市文县考察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情况,随同人员有: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农业部办公厅秘书王大洋、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副处长吴晓玲、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博士赵中华。我省陪同人员有:省政府副省长陆武成、省长秘书王晓阳、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陇南市委书记王义、陇南市委副书记黄泽元、陇南市委秘书长任跃章、陇南市副市长邓生来、省农牧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梁仲科、省植保植检站站长蒲崇建、陇南市农牧局局长赵文博、陇南市农技总站副站长刘大化等。

  范部长一行在文县针对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共考察了3个点,一是高楼山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示范区退麦改粮、改经示范点,二是鹄衣坝大田应急防治示范区,三是马泉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示范区退麦改菜示范点。省植保植检站站长蒲崇建、文县政府副县长梁志军、文县县委副书记周庆祥等就文县已开展工作情况分别作了汇报。范部长在考察时向部分技术干部及农户询问了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要进行结构调整,②种植小麦与种植其他作物经济效益有什么不同,③结构调整(退麦改种)农民是否自愿,④防治小麦条锈病亩成本是多少,⑤甘肃为什么是小麦条锈病关键越夏地带,⑥目前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是什么。

  我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有以下特点:一是甘肃南部小麦较长的生育期为条锈菌完成周年侵染循环提供了便利条件。甘肃南部小麦生育期长达10-11个月,条锈病侵染流行自成循环体系,再侵染次数多达20余次,这在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体系中是绝无仅有的;二是甘肃南部有适宜条锈菌安全越夏的气候条件。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最高气温是23℃,而甘肃7-10月海拔1500米以上,气温23℃以下的小麦及自生麦苗面积达500多万亩,是条锈菌安全越夏的理想场所;三是甘肃南部是小麦条锈病菌的策源地和高毒性生理小种诞生的“摇篮”。近20多年来在甘肃南部产生了条中10号、26号、31号、32号等20多个条锈菌高毒性的新的生理小种,这在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文县县委县政府对小麦条锈病源头区综合治理工作十分重视,从2004年起组织实施了以“退麦改种、科技开发、产业扶持、市场引导”为主要内容的小麦条锈病源头区综合治理项目,采取了“压制两头,综治中间”的策略,实行政府行为与技术指导相结合,产业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统一组织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等“三结合”的原则。完成退麦改种4万亩,新增收入2000万元。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根据目前全国小麦条锈病源头区综合治理情况,提出了今后治理意见:一是要明确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防灾性的植保事业;二是要明确海拔1500-2500米条锈病越夏区面积在全国有多少、各省有多少个市县,面积有多大;三是海拔1500-2500米条锈病越夏区综合治理宜采取三大措施,分别是退麦改种、铲除自生麦苗、多抗源抗病品种混种和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