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秋粮探行见闻:大地披金黄 粮仓谱新章
随着秋收进度的逐步加快,丰收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为了解今年秋粮的生产情况,9月25日,笔者开始了冀鲁豫秋粮探行的行程。5天时间,笔者先后深入河北赵县、临漳,河南新乡、许昌,山东兖州、齐河等地村镇的秋收一线进行调查采访,一路上看大地丰收的果实,感农民心中的喜忧,记录了途中一系列所见所闻。
高产创建打造粮食生产的“精锐兵团”
“这就是我们齐河玉米高产创建五万亩的示范方,刚才我们绕着它转了一圈,想让各位看看我们示范方玉米长势怎么样。”从齐河县城到焦庙高产示范方,我们走了近50分钟,山东省德州市农业局局长邵国君解释说。从河北到河南,再到山东,除在河南新乡原阳县看了水稻之外,一路上看的都是高产创建示范方的玉米。河北和山东因靠北,玉米收获刚开始不久,河南玉米收获已近八成。我们所到之处,长在田里的玉米秆直穗满,收在家里的更是金黄一片。
“高产创建是个好办法,国家有支持,老百姓跟着看、跟着学,真正能起到示范作用。”河北赵县农业局局长王国军说。在采访过程中,三个省的基层干部都认为高产创建是各级领导和农业部门抓好农业生产的重要抓手,是专家和农技人员施展本领的重要平台,是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示范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河北省在落实国家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同时,鼓励各市、县因地制宜自建高产创建示范方,目前河北省省市县三级自建高产创建示范片400片,面积350万亩。河南省在落实316个国家级粮油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的同时,自建352个示范方。山东省今年共安排86个小麦、63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着力以小面积单产突破带动大面积粮食高产。
有了高产创建这个好抓手,更有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三省重农抓粮积极性都很高。河北省提出“十二五”期间粮食总产要达到700亿斤,要求一半的粮食生产大县达到吨粮县,3个市达到吨粮市。目前,赵县已作为河北高产创建整建制创建试点,邯郸市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用于奖补粮食生产,力争建成吨粮市。河北省在抓粮食生产过程中提出“对标河南粮食生产先进市,大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各地市县抓粮食生产有榜样可以学习,有目标可以追赶。河南省的一些地方甚至在向吨半粮的目标迈进。而多种粮王大赛活动、高产创建竞赛活动在三省有关市县都有开展,旨在调动广大种粮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多种粮、多增产。
“高产创建就像打造粮食生产的精锐兵团。这几年自然灾害这么重,气候这么异常,粮食生产能够稳定增产,高产创建功不可没。但搞整建制推进,资金投入怕后劲不足,另外一家一户经营的体制阻碍必须破解。”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玉米栽培室主任杨利华说。
从“三分种七分管”到“七分种三分管”“这儿搞的品种展示会很有用,一年最少也要搞两回,小麦一回,玉米一回,一般都是村干部带着村里的科技示范户来参加,村民自己来也行。”在河北赵县农科所组织的品种展示会现场,前大章乡永安村的农民王平分说。
搞品种展示会,是赵县农科所向农民推荐良种的传统做法,每年组织全省范围的大规模现场观摩会2到3次。今年,共安排冬小麦品种34个、夏玉米品种42个,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展示示范,召开现场观摩会,让广大农民去现场观摩、学习、比较、选择,从而把展示示范的过程,变成农户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促进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特别是从2008年起,赵县把1000亩土地划为石家庄市农科院在赵县的实验基地,作为回报,石家庄市农科院成熟的技术成果优先让赵县使用,这种院县合作模式已成为赵县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重要途径。赵县副县长黄云锁说:“粮食生产关键在科技,科技的关键在种子,种子是科技的重要载体。以前是三分种七分管,现在是七分种三分管。”据介绍,该县的小麦、玉米品种基本上三年可更新一次。“品种好不好,只靠说不行,把这些品种在同一地块种出来,看看到底怎么样,然后让农民自己去比较、去选择。不过,这是有这块千亩实验田,可以搞展示,要是没有这块地,又该怎么办,这是种企改制过程中需要认真为农民考虑的问题。”河北农科院专家杨利华说。
谈及秋粮的丰收,各地首先强调的是秋粮面积,接着就是强调良种覆盖率,可见良种的培育、选择、推广已成为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
从3元一斤到30元一斤的距离有多远
“这种‘黄金晴’水稻是从日本进口的稻种,产量不太高,但质量好,在日本每斤黄金晴大米卖到60元一斤,在国内超市也可以卖到30元一斤。而农民把稻米卖给企业,只有3元一斤,走的是订单农业。”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师学文说。
农业比较效益低是一个老话题。按照新乡市的有关数据,当前小麦、玉米、大米三种粮食作物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5.32%、8.99%、18.92%,而尿素、碳酸氢铵、三元复合肥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17.95%、22%、30%,种粮比较效益依然在降低。山东齐河县焦庙镇周庄村农民陈东亮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玉米,种子钱要43元,90元浇水钱,150元左右的肥料钱,另外,打药、机收、机播加上秸秆还田等要170~200元左右,种一亩地玉米大概需要450~500元左右的成本,这还不包括人工成本。而一亩地如果能收1000斤玉米,按照1元一斤算,一季下来,农民也就每亩只收入500~550元左右,这还是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
国家一直很重视农业比较效益低,种粮农民受益少的问题,各种补贴政策的出台从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前不久公布的提高明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新政策就给广大种粮农民很大的鼓舞。另外,各地也在解决这个老问题上不断探索新办法。河北邯郸市开始实施“4123”双增工程,即从2009年至2011年,重点在全市组织实施百万亩增效、百万亩粮田增产、百万亩杂交棉间作套种增效、百万亩蔬菜亩增千元等四个工程,带动全市总增产粮食10万吨以上,实现全市种植业效益增加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今年是实施“4123”双增工程的第二年,成效明显。山东兖州市立足本市工业基础较好的实际,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目前,兖州市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小麦近200万吨,是兖州小麦总量的5倍以上,农民种麦不愁销路,企业每公斤收购价比市场还要高0.1元以上;年加工转化玉米100万吨以上,本地生产的玉米供不应求,带动玉米价格上扬,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专业合作社也是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组织形式。河南许昌县帮富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已由最初的50多户农民发展到现在的360户。合作社带头人赵新芳说:“相比没有入社的农户,合作社社员可实现两季亩增收200元。数虽不大,但已不容易。”当问到合作社目前的困难时,赵新芳说,最大难题是融资难。合作社目前只有一台价值七八万元的秸秆还田机。
一个人与一支队伍
“良种和良法要结合才能出高产。你看这方玉米,不是等距离行距,而是宽窄行,这样有利于密植玉米通风、透光,同时也有利于苗间作业。还有晚播晚收,晚播可以避开害虫繁殖时期,从而减少病虫害发生,晚收就可以充分灌浆,增加粒重,提高产量。”一位个子不高、敦敦实实的老人向我介绍。我心里暗自诧异:山东农民科技素质这么高!忙问他是哪个村的,他憨憨一笑,说自己是这5万亩玉米示范方的技术负责人。后经介绍,才知他是齐河县农业局农技推广研究员马仁元。已经退休的老马现年62岁,41年都在搞农技推广,现在是退而不休,继续为这5万亩玉米操心。望着这位年逾花甲、衣着朴素、面色晒得黝黑的老农技推广员,使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马仁元是一个个体,更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一支队伍的缩影。千千万万个马仁元,如同酿蜜的蜜蜂,在大地上穿梭忙碌,播洒汗水和心血,收获丰收和希望。在山东兖州采访期间,笔者与济宁市总农艺师、市农技推广站站长黄九柏有过简短对话。这位从事了30年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并获得许多荣誉的农技专家是如此看待自己工作的:“从事这份工作有苦也有乐。苦的是工作条件较差,乐的是看到技术被推广应用,农民增产增收,觉得活得有价值。”
其实,不仅仅是他们两位,从赵县的农科所、农技推广中心、七个区域技术推广站和分布在281个村庄的281名村农技推广员,到济宁市农技推广站、兖州市农科所等等,那些被庄稼地包围的办公楼里潜心研究的人们,那些在广袤大地上行走着传经送宝的人们,担当了转化农业科研成果、变革农业生产方式的催化剂和先行者角色,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奋发迈进的豪迈乐章!
此行采访的最后一站,是齐鲁大地的玉米田。一辆红色的大型玉米收割机正在欢叫着收割,一面吐出金黄的玉米穗子,一面进行秸秆还田。“要是没有农机帮忙,这地里的活儿侍弄起来就有点吃力了。”61岁的山东农民陈东亮说。据了解。山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位列全国第一,超过11080万千瓦。今年山东玉米机收水平突破70%,而全国玉米机收平均水平预计在25%左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都还很大。而伴随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增多,农业从业人员的女性化和老龄化特点越来越突出,加强农机服务、发展农业机械化已势在必行。
相关新闻
- 辽宁发布秋粮生产和市场价格调研报告——预计种粮收益整体有所提升 2020-12-03
- 农业农村部: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预计再创历史新高 2020-10-29
- 石家庄市秋收秋种任务基本完成 2020-10-23
- 安徽省已收获秋粮超5000万亩 2020-10-23
- 辽宁省下发《通知》全力做好秋收工作 狠抓关键技术落实 提升农机服务能力 20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