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资料摘编

都市农业多功能研究

日期: 2012-04-24 16:02 作者: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一、农业多功能的含义

  在我国,农业功能的多元化是农业自身所固有的,而且是在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彰显、不断发展的。随着城市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环境的恶化,都市农业日益得到重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准的大幅度提升,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更需要良好生态和优美环境的背景下,对农业功能的全面认识和多元拓展。

  关于农业多功能的概念定义,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一致,表现在:一是普遍认为农业的社会特性决定了农业具有多重目标,而农业的多目标的实现必须由农业功能的多元化来提供支撑,因此农业的多功能是农业本身所特有的;二是普遍强调农业多功能的出发点和目的是相对一致的,即促进非商品生产功能的拓展和放大;三是将农业从单一的经济功能定向思维中跳转出来,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多重定位农业的功能,从理论上试图实现农业定位的大跨越;四是倡导从社会公益事业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克服农业仅仅作为产业部门考量其发展的局限性,这个理念目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

  我国既是主要农产品的出口国,又是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国,甚至有的农产品如大米、玉米、大豆等一方面在大量出口,另一方面又在大量进口。从社会公益的角度,我国要着眼于农业多功能的开拓和发展,通过强有力的保护性措施实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我国要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政策,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控生产布局、产品结构和特色功能。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发展既要强调多功能,又要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农业多功能。世界农业多功能研究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起步时间不长,我国已有一批学者和政府官员关注并研究农业多功能,政府加快启动正当时。

  鉴于以上分析,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在研究我国农业多功能问题时,要对其概念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一方面明确功能的多元化,由单一的生产经济功能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元功能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作为农业主要功能的生产经济功能本身,即由从单一食用功能向多元享用功能发展的迫切需要和趋势。因而,我国农业多功能的概念应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元功能,二是包括经济功能本身由仅仅满足食用拓向包括食用在内的享用全功能。

  二、都市农业多功能的层次

  随着我国城市的大踏步发展,城市农业逐渐被人们所关注。都市农业多功能的提出,说明尽管随着都市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会下降,但是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而下降,其更多的新的功能随着经济发展会逐步显现和增强。我们通过分析研究认为,都市农业多功能是具有层次的,可分为基础性功能、拓展性功能和主导性功能等三个层次。基础性功能包括:都市粮食和食物安全供给基本保障、农产品原料供给、加工和贸易、农民就业和基本社会保障等。拓展性功能包括: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传教育等。主导性功能包括:对经济的有效缓冲,对都市发展的空间维持,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对工业的吸纳等。

  1、农副产品安全供给保障。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提供农产品商品供给保障的经济功能;二是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所带来的粮食安全保障和国家战略功能,具有公共产品特性。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粮食供给保障安全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供给,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作为我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策略,实现了稳定的粮食安全,为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为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因此,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都市发展过程中,农业的粮食安全基本保障功能、以及农副产品安全供给基本保障作用十分重要。

  2、原材料供给。由于产业间广泛存在的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长期以来农业提供的原料性产品不仅支撑了国内工业的发展,而且为国家外汇获取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都市农业确保农业的产品供给,不仅要确保食品和粮食供给,而且要确保农产品原料供给,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对农业的基本要求。

  3、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保险。鉴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尽管我国正处于战略性调整的发展关键时期,但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和二元经济结构决定,在我国目前的5亿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就业人员为3亿多人,隐蔽性失业为1—1.5亿人。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业不仅具有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功能,目前还承担着为1亿多隐蔽性劳动力失业提供失业保险的功能,农业还承担着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保险两大功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减贫。减贫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消除贫困仍将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据世界银行确定的人均日收入1美元的贫困标准,我国目前还有近亿相对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农业不仅是其获得生活基本品的重要来源,也是其就业、创收、脱贫和发展最现实可行的选择。尽管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工资性收入,但是仍然在农民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对贫困人口而言,具有减贫的决定性作用。

  5、生态保护。由于森林、农田等植被具有自然属性,因而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对于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具有极大的价值。农业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国土整治、水资源管理、生态平衡和维系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等方面,这要求农业生产发展和资源、环境及有关产业协调发展,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农业生产力布局适应最佳生态环境,生态和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建立起物种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环境友好型的新农业;还通过一系列农业高新科技,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来,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也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6、观光休闲、文化传承、提供农业景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人民群众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农业在继承传统文化、历史和提供农业景观方面的非商品产出价值将日趋显著。在我国,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希望通过体会农家生活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同时在休闲农业的体会中,通过开发具有体验、观光、旅游价值的资源和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现代科技、生态环境、农业景观和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对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进行挖掘、整合形成新的“组合产品”,体会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文化性,为市民提供观赏、科普、示范场所和农业生态景观,提供高品质的体验感受,城乡居民都可以体会到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让农业生产提供观光旅游和文化载体等功能。

  7、对经济的有效缓冲。强调农业的多功能,可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农业的地位,如果只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察农业,就可能放弃农业来换取一个经济体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如果从多功能的角度来考量,就很容易地得出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结论,促进农业粮食保障、以及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多种效用的发挥。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有效的保险制度和救济制度,农业在经济危机中的缓冲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认知和重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的农业部门保持相对稳定,保障了基本生活品特别是食品供给,有效保证了其国内政治稳定。我国长期强调的“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就是对这一功能的肯定。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或增长回落的波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都能相应地释放或吸收劳动力,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缓冲。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经济发展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波动有可能加剧,加强农业的建设可以使农业的经济缓冲功能将进一步显现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