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资料摘编

都市农业的研究现状

日期: 2012-04-24 15:51 作者: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一、国外

  在世界范围内,都市农业已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起步早,理论研究趋于成熟,实践也到达了较高的水平,发展模式多样化,形成了一定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功能多元化,保障了城市食物安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城乡融合,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并有助于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可持续的生活空间。但发展中国家情况有所不同。在拉美过度城市化地区,都市农业以增加就业机会、调整城市无序扩张为主要功能;在非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都市农业源于社会危机,是基本食物保障、城市减贫、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而在另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仍然为不合法行为,无序发展导致环境和农业生产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本该是都市农业的优势所在。国外对都市农业的研究时间较长,内容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特征、功能、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政策选择等,近年来较多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发展和政策导向研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发展背景、内涵、水平等各方面差异巨大,导致学者对相关研究内容的认识存在着较多分歧。

  二、国内

  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日本、新加坡、荷兰、以色列、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学家和城市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研究,并不断完善其内涵,都市农业开始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受到重视。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源于日本,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中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农业发展空间迅速缩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人们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多元化。这些都从客观上要求农业的定位及功能进行一定的改变。90年代中后期,都市农业成为了许多城市农业发展的方向,都市农业的研究热潮也随之而来。国内研究多集中于都市农业的产生背景,定义与内涵,特征与功能,发展模式,阐述国内外发达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借鉴发展经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更全面的综合研究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并提出了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不同之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学习先进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因地制宜的探索符合我们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