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书面交流

大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夯实“菜篮子”工程

日期: 2014-04-28 14:52 作者: 大同市农业局 来源:大同市农业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大同市辖9个农业县(区)、99个乡(镇)、1964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33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9.2万人,乡村人口138万人。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百园立农工程为总抓手,坚持“突出强项抓特色,围绕重点出精品,项目引领强龙头,转型升级创品牌,强化服务建体系,统筹发展保安全”的工作思路,深化认知、强化领导、量化任务、细化责任、精化措施,农业农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首次突破20亿斤大关,达到20.51亿斤,四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65元,同比增长12.8%,实现八连增。

  一、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菜篮子”产品生产持续增长

  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大同市作为山西省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自2009年实施以来,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持续不断地加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完成各类现代农业项目376个,完成投资73.8亿元(其中省级项目69个,投资4.8亿元)。各类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促进和带动了我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实施完成了464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项目和28个“一县一业”基地县项目。

  二是设施农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我市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市级补助资金累计达到2.7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2008年不足1万亩的基础上,2009年开始强力推进,2010年以来保持每年3万亩的推进速度,目前设施农业总面积突破20万亩,涌现出春润、北农阳光、阳高龙泉、天镇南河堡等现代农业园区典型。建成部级标准园3个、省级标准园10个、市级标准园30个。规模达万亩以上园区3个,千亩以上5个,百亩以上84个,现代化、集约化智能育苗基地达到15个,育苗总量超亿株。2013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总产量150万吨,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15%。

  三是畜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我市紧抓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机遇,持续推进标准化养殖。全市标准化养殖园区已发展到631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14个,存栏千头以上奶牛场13个,出栏万只以上羊场18个,存栏10万只以上蛋鸡场11个,出栏千头以上肉牛场5个,涌现出了四方农牧、鹏程小店等一大批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养殖园区,园区化养殖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流。2013年全市牛、羊、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0万头、474万只、255万头和828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9.4万吨、5.7万吨和19.6万吨。

  是产业化水平实现了大提升。在扶持培育“513”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创造“资金回流、老板回家、人才回乡”的良好环境,鼓励引导本地资源型企业和社会资本转产投资现代农业,全市150多位非公企业家和成功人士投资60多亿元转型发展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我市下大力气推进招商项目落地,引进了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江苏雨润集团150万头生猪屠宰、北京顺鑫生猪养殖、荷兰瑞克斯旺种业、中粮集团200万头生猪养殖、总投资37.3亿元的南郊区玫瑰园、北京森康3000万只肉鸡养殖加工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全市龙头企业实现了由传统作坊式向现代化大龙头、大企业的大飞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50户,初步形成了奶业、肉业、果蔬、杂粮等7大加工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158家,带动了传统农业的全面优化升级。

  五是百园立农工程实现了大起步。2013年我市启动实施了百园立农工程,规划到“十二五”末,建设以土地集中、资本集聚、资源集约、技术集成、空间叠加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100个左右,带动发展1000个左右家庭农场,基本覆盖所有的农业产业区域,带动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当年扶持重点园区69个,完成投资29.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8.47亿元,政策效应显著,成为强农业、惠农村、富农民的重要平台。

  六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农产品流通不断发展,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3家,其中综合类8家,蔬菜、瓜果专业市场3家,特色产品花卉市场2家;总占地面积1600多亩,总投资额18.24亿元,年交易量200多万吨,年交易额近51.28亿元,带动农户35万余户。振华蔬菜批发市场和康圆果蔬综合批发市场列入农业部定点市场。各县区还有路边田头市场100多处和一批农民经纪人,有效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特别是投资20亿元、总占地面积900亩的大同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冷链物流园,已完成投资11.5亿元,完成工程总量的90%,粮油、调味品交易厅、加工配送中心已投入运营。建成运营后,年交易总量可达280万吨、交易总额60亿元。

  二、推进措施

  (一)各级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组,县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市县经常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下大力气培育典型,优化环境搞好服务。市县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经常深入园区、市场调研指导,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全市每年确立100多项精品工程进行打造升级,召开各类现场会表彰先进、交流经验、推动工作。

  (二)坚持规划引领。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专门编制了《山西大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确立了“发展四大产业、采取五项措施、落实一个机制”的总体思路。四大产业,即畜牧业、蔬菜(设施农业)、小杂粮、特色农业(药材、旅游观光农业等);五项措施,即政策主导、科技支撑、招商引资、多元投入、金融保险;一个机制,即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示范区2009年到2015年规划总投资98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78亿元,重点建设“三大基地”,即:建成饲养15万头奶牛、年产52万吨的鲜奶基地,出栏150万头商品猪、120万只肉羊、20万头肉牛、年产23万吨肉类的生产加工基地,以及60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150万亩优质杂粮基地。示范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各县区也制定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主导产业。南郊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区。

  (三)强化政策扶持。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市、县两级积极出台政策,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大同市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伐的实施意见》、《大同市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同市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实施1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意见》等政策,市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6.75亿元,有力推动了示范区建设。积极协调同煤集团、晋能集团和山煤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参与“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创新现代农业投资主体,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四)推进土地流转。土地的合理流转和有序集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环节。为此,各县区都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积极协调土地流转,通过采取互换、入股、转包、转让、租赁、买断等多种形式,确保了现代农业项目用地。全市共流转土地58.45万亩,占承包经营耕地的13.02%,其中通过转包流转的土地34.36万亩,出租流转的土地10.81万亩,互换流转的土地7.14万亩。

  (五)配套基础设施。在推进示范区建设中,市县各级政府坚持整合项目、捆绑资金,有效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扶贫、开发、国土、电力等支农项目,全面推进各园区田、林、路、渠、机、电、井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六)加强体系建设。全市不断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共建立22个乡镇农技站、36个区域中心站和7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并依托农技站强化了基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196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点,培养村级农技推广员4100名,为彻底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创造了条件。市、县两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市级质检中心有序运行,县质检中心已建成5个,2个县在建、1个县正在报批。今年计划投资建设8000㎡的市农业综合检验检测大楼,建设用地已落实,筹建工作积极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偏小。园区建设还停留在单个的、自我经营的、小规模发展阶段,辐射面小、带动力弱,园区综合功能发挥不够;园区布局随意性较大,没有结合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统筹考虑等差距。

  二是示范区建设投入不足。我市县域经济薄弱,能够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财力有限,对推进园区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支持不足,特别是在项目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账较多,影响了示范区建设速度。

  三是“菜篮子”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不平衡,多数市场的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的信息、结算、质检和服务功能不健全;产地市场建设滞后,辐射带动范围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打算

  要按照“四化同步”要求,深入推进百园立农工程,着力建设京津地区“菜篮子”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不断夯实我市的“菜篮子”工程。

  (一)加快建设大园区。要抓住全省综改试验机遇,以敢为人先的意识大胆改革、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以全方位、宽领域的视野,谋划我市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规划建成一批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大园区,通过大园区辐射带动农民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同步发展,整体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做强畜牧大产业。充分挖掘我市优势,加快大园区、大牧场、大草场、大体系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养殖业,实施养羊“五个一”计划。到2020年全市羊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500万头,鸡饲养量达到5000万只,肉鸡饲养量达到1亿只;全市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00亿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上。

  (三)创新农业新机制。要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在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园区的同时,鼓励农民兴办规模化家庭农场,扶持农民合作社领办农业园区,真正体现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地位。

  (四)做强农业大龙头。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来抓,坚持招商引资和吸引本地资本“两轮驱动”,鼓励和吸引外地大企业、大集团,以及本地国有及非公企业、成功人士转型投资现代农业。抓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五)促进农产品大流通。积极整合资源,拓展、升级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产地市场建设,重点扶持场地挂钩、冷链系统、加工配送系统、信息系统、质量可追溯系统等平台的搭建,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政府“菜篮子”工程重要建设内容。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机遇,借鉴北京东城区与我市天镇县场地直挂成功发展经验,进一步拓宽京津冀窗口市场建设,有效促进农产品的大流通和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