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书面交流

包头:强化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 着力打造具有包头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牧业

日期: 2014-04-28 14:51 作者: 包头市农牧业局 来源:包头市农牧业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一、农牧业概况

  包头市地处内蒙古中西部,是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13个较大城市之一。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3万,其中,农牧民51万。包头农牧业基本属于城郊型农牧业。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作物为主;养殖业以羊和奶牛为主。耕地面积640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76万亩,常年播种面积470万亩左右,草原面积3019万亩。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占第一产业比重70%。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00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801元,粮食总产量112万吨,蔬菜产量106万吨,牧业年度牲畜总存栏350万头只,农机化水平87%,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农畜产品行业驰名商标9个。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以强化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南菜北薯、乳肉并举”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进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具有包头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牧业。

  (一)规划先行,完善发展思路。在编制《包头市“十二五”现代农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包头市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规划》,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编制了《包头市都市型现代农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三带、六区”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将全市划分为“三带”,即:南部现代农牧业发展带、中部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带、北部草原畜牧业发展带。“三带”划分为“六区”,即:现代农牧业聚集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区、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区和沿黄旅游商务休闲区、马铃薯产业核心区、草原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确立了“五个基地、一个屏障”的发展目标,即:国家马铃薯产业化示范基地,西北地区蔬菜集散地和自治区重要的优质肉羊基地、奶源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二)加大投入,强化发展保障。2008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四大主导产业建设资金近35亿元。其中,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6亿元,市财政投入补贴资金近2亿元,旗县区财政投入1亿元,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通过自筹、贷款等方式筹资30亿元。投入生态建设资金6.7亿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2.99亿元,市级财政投入2.67亿元,旗县区投入近亿元。

  (三)转变方式,大幅提高设施化、标准化水平。一是提高设施农业比重。2008年以来,蔬菜保护地由3万亩发展到13.5万亩,设施马铃薯由5.1万亩发展到4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和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比重分别由21%和5%提高到61%和60%。蔬菜种植区域从近郊扩展到远郊,全年和冬春蔬菜自给率分别由47%和15%提高到57%和25%,马铃薯收入已占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二是提高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水平。2008年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全面禁牧,牲畜实行舍饲圈养。以加强奶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成功实现了“两个转变”——奶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羊产业由散养放牧向舍饲圈养转变。奶牛小区由208个减少到159个,奶站由416个减少到184个,平均单产由5吨提高到6吨以上,奶牛规模化水平由40%提高到80%,良种化率由60%提高到100%;累计新改建羊舍饲棚圈270万平方米,建设青贮窖32万立方米,羊规模化饲养水平由30%提高到75%,良改率由30%提高到70%。

  (四)推进产业化,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扶持加工和流通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晋等升级。2008年以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由42家增加到113家,规模以上产业化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亿元,增长123%。流通企业实现交易额72亿元,增长73%。二是提升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扩大合作社规模,提升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专业合作组织由137个增加到946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社达到38个。三是强化市场流通。加强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和经纪人队伍,推行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产地批发市场由9个增加到21个。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农畜产品行业驰名商标数由6个增加到9个,农畜产品“三品一标”由58个增加到211个。培育了三主粮燕麦米、圣鹿源鹿产品、东宝蛋白粉、龙驹奶酒等畅销南方市场的名牌产品。

  (五)夯实基础,强化科技服务和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加大科研推广力度。2008年以来,累计示范、推广农牧业新品种67个、实用技术78项,通过国家、自治区级审定命名的番茄、玉米品种达到8个,自主研究、培育的蕃茄品种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不含加工类)达到10%,科技贡献率达到57%。二是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立了市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检测中心,完善了旗县区监管机构,加大农畜水产品抽检和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实施了质量安全检测项目,配备了先进检测仪器,开展检测工作并通过双认证。正在开展50个试点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六)拓展功能,积极发展休闲农牧业。一是培育、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农牧业类型。以希拉穆仁为代表的草原观光型,以麻池、萨如拉为代表的垂钓餐饮型,以南海公园、小白河湿地为代表的湿地休闲型,以万科、天养为代表的采摘品尝型,以兴丰、青鸟为代表的休闲农庄型,以圣鹿源、鹿园为代表的鹿城文化型。二是组织举办了黄河鲤鱼节、燕麦节、金杏节、拓耕节、采摘节、草莓节、那达慕大会等167个节事活动。三是荣获上级休闲农牧业奖项。3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和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企业在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奖。全市从事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达237个,接待游客300万人(次),营业收入2.3亿元,带动周边农牧民1.1万户。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尽管我们在推进农牧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相对滞后、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组织化程度低等。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以下工作思路推进农牧业工作:按照“发展现代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要求,坚持绿色、健康、安全、环保、高效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南菜北薯、乳肉并举”战略,全力构筑“三带、六区”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四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五个基地”、“一个屏障”,进一步促进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逐步实现我市由“小、散、弱”农牧业向“高、精、强”现代农牧业迈进。

  按照农牧业总体思路,今后将重点实施四大主导产业转型提升、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创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牧业部门服务“三农三牧”等“六大工程”,促进农牧业发展。

  (一)强基地,推进四大主导产业转型提升。一是蔬菜产业提升。进一步提高20万亩蔬菜基地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供给水平;同时,大力发展蔬菜保护地,全力打造西北地区蔬菜集散地。二是马铃薯产业转型。重点发展壮大种薯产业和推进商品薯产、销、加、储一体化,组建北部种薯集团,辐射带动一批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推进种薯“北繁南种”,打造“马铃薯种薯之乡”。三是肉羊产业提质。积极探索山北草原恢复利用的有效途径,打造草畜平衡、划区轮牧试点。积极发展现代高效舍饲畜牧业,打造年存栏600万只、出栏1000万只的肉羊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四是奶业增效。重点推进大中型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促进奶业在规模上、质量上、效益上实现新的突破。到2015年、2017年和2020年,蔬菜保护地分别达到15万亩、17万亩和20万亩,马铃薯种薯面积分别达到30万亩、40万亩和50万亩,肉羊存栏分别达到450万只、500万只和600万只。

  (二)拓功能,加快休闲农牧业发展。充分挖掘设施农业、草原畜牧、黄河水产、特色种养等农牧业资源,拓展农牧业功能,促进农牧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休闲功能一体化。加快培育草原旅游、民俗风情、休闲度假、垂钓餐饮、农园采摘、农耕文化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牧业类型,着力拓展农牧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条。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精品线路,培育特色品牌,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牧业典型。大力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事活动。

  (三)促升级,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坚持用工业园区理念,集中打造4个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和30个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利用包头作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的优势,加快推进大型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组建全市农畜产品物流集团。加快建立农畜产品直销、直供、直配的现代流通模式,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农社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建立优势农畜产品展厅。

  (四)谋发展,狠抓招商引资工作。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招商引资就是抓发展的思想,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支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利用呼包银榆城市群区位和市场优势、工业城市带动农牧业发展优势、绿色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国际领先的大型龙头企业,助推包头现代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