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统筹规划 多措并举 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菜篮子”工程建设
沈阳既是工业大市,也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重点,立足城市特色,紧紧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统筹规划,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良好成效。2013年,全市蔬菜、水果、水产品和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80万吨、23.7万吨、19.4万吨、106万吨、79.3万吨和56.2万吨,年人均占有量(按826万人口计算)分别达到702公斤、29公斤、23公斤、128公斤、96公斤和68公斤,基本上实现了量上自给有余。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建成综合农业园区50个,休闲农庄32个,农家乐326个,全年接待游客346.1万人次,年利润总额3.85亿元,解决农民就业3.58万人,辽中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苏家屯乐农庄园、沈北紫烟薰衣草庄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
一、发展都市农业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根据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科学编制了《沈阳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以有规模、有主打产品、主要收入来自农业为基本要求;以发展高端精品、高效特色、高产生态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任务;以城市高端“菜篮子”供应基地和市民休闲后花园为首要定位,确定了“三带、四区、多基地”的总体布局。力争到2017年建成国家级农业多功能开发区样板和全国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高端精品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600个,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00个。根据规划,目前正以主城郊区为核心先导区,依托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和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大力推进产业基地、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建设。东部生态农业观光区、南部田园休闲采摘区、西部温泉度假体验区、北部乡村民俗文化区等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第二,强化政策保障。连续多年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农惠农政策,市财政年均列支近3.5亿元支持“菜篮子”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2013年政策涵盖面更广、扶持力度更大。首次列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依据项目建设的规模、进度、水平等予以支持,带动社会资本投入30余倍。在省内率先出台了《沈阳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项目验收及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沈阳都市农业高标准连栋温室验收实施细则》和《沈阳都市农业特色种植项目验收实施细则》,明确了都市农业的实施标准;对当年新发展符合要求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小区、水产养殖基地、畜禽养殖小区的扶持标准较上年提高1倍。
第三,注重项目实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土地有序流转,促进“菜篮子”规模化生产。全市建成超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大区26个,5000亩以上大区25个,高效特色产业面积300万亩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6%。新民新庄2500栋高标准温室大棚为农业部全省唯一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项目,新民、辽中、康平、于洪、苏家屯被农业部确定为蔬菜产业重点县和生猪调出大县。本着增添功能、扩大影响的原则,谋划、培育、引进重大项目,加快都市农业建设。依托现有的农业园区和基地,重点建设休闲类、恒温室和特色种植等都市农业项目30余个,实施面积6.33万亩,于洪区大德农博乐园、辽中世外桃源温泉小镇、沈北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已经开放。
第四,强化科技支撑。依托省会科研优势,加快东亚种业繁育基地和科研中心建设,积极开展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共建项目,加大科技创新和集成技术应用,重点在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求突破。引进莲雾、水果玉米等新品种184个,推广适用技术168项,建立沈阳地区休闲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点4个。建设和培育一批体现农业高新技术水平的园区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市有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各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49个,辉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科技部确定为东北亚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基地。积极推广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菜篮子”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明显提升。
第五,加强宣传推介。将宣传推介作为推动都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成功举办2013北方休闲农业交流会,组织编制《沈阳都市农业宣传图册》,制作都市农业宣传片《腾飞之路》,利用全省农博会、国家种博会和国内外展会等黄金时期,集中展示沈阳都市农业发展成果,并围绕沈阳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打造了冬捕节、学农夏令营、采摘节、农业休闲旅游等系列活动,设计推出了涵盖9个区县(市)、农业固定景点超过30个的一日游精品线路,为本地市民和各地游客提供了解沈阳农业发展、参观体验农事活动创造条件,沈阳都市农业影响力逐步增强。
第六,保障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产管”并重,积极构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识溯源、实施监控”监管运行模式。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农产品市场准入、蔬菜产品市场准出、芽菜质量监管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以市长令形式颁布了《沈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加强农产品“电子身份证”溯源试点建设,完成了市县两级执法队伍和市县乡村四级坚持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范围的农产品检测网络。全市“三品”认证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比重达到67%,产地蔬菜抽检覆盖率达到80%以上,大型企业和定点屠宰点畜产品检测率达到100%,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0余项。
第七,创新流通模式。完善城区5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和4县农贸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辽中老观坨蔬菜,辽北牲畜和新民市大民屯蔬菜、前当堡鲜鱼等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以辉山、雨润、华美畜禽等企业为主体开发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大力实施“菜篮子”进社区试点,初步形成以市场为主体,以直供直销为补充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5大中心批发市场已有近一半蔬菜产品辐射到周边省、市和地区。全市20余家超市的180多个门店基本上都实现了“农超对接”,覆盖蔬菜、肉、蛋水果等20多个品种。
第八,强化应急保障。从2010年起,建立“菜篮子”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障工作长效机制,完善了“属地管理为主、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2011年又下发了《沈阳市冬春季蔬菜储备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了动态与静态储备相结合、价格监管与调控并用的应急预案。全市冬春蔬菜动态储备量为5000吨,储备期4个月,包括土豆、洋葱、冬瓜、大白菜、大萝卜5个品种,芽菜按3个月生产量,储备黄、绿豆1800吨;猪肉储备全部在库冻储,按人均0.1公斤标准储备7-10天供应量。
二、存在问题
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和“菜篮子”工程建设总体进展良好,但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都市现代农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形态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度不高,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消费需求;二是蔬菜加工能力较差,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不完善;三是畜产品生产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裸地蔬菜主要品种存在季节性过剩,影响生产积极性。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10〕18号、国发〔2010〕26号文件精神,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市场供应。探索建立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部门的协调配合,协调解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加大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和推动力度,确保现代都市农业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统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稳定增长的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都市农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放大资金效应,形成加快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鼓励各区县(市)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编制都市农业专项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主题突出、配套齐全的品牌农业项目和园区,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指导农民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发展规模集约经营,引导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都市现代产业和“菜篮子”建设。
四是完善保障体系。提高科技支撑,与科研院所联合,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和手段,推动高端种业建设,带动“菜篮子”工程和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建设向名特优方向发展,提升农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开展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计量资质认证工作,扩大二维码溯源平台建设试点范围,积极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检测、冷链、信息、物流配送、食品追溯等多功能、多网络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相关新闻
- 北京:抓基础 促内涵 拓外延 全面提升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水平 2014-04-28
- 天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 提高“菜篮子”供给能力 2014-04-28
- 上海:深化改革 转型发展 推动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 2014-04-28
- 重庆:注重特色效益 发展现代农业 2014-04-28
- 石家庄:都市农业发展暨“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 201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