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强化生产 优化流通 努力提升“菜篮子”市场保供能力
近年来,苏州农业系统牢牢抓住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契机,紧扣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意见精神,突出生产基地保护与发展、强化质量监管、扩大产销对接,持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构建“四个百万亩”机制,农业生产空间永久保护
201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有效保护百万亩优质水稻、百万亩特色水产、百万亩高效园艺和百万亩生态林地,进一步提升苏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大决策,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实施意见》,将“四个百万亩”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明确了农产品生产保护范围和占补政策,落实了蔬菜园艺百万亩的空间布局。同时,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目标,市、县两级编制了2013-2017年“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规划,至2017年,全市将建成5000亩以上蔬菜基地16个,总面积达到12.8万亩。通过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市区蔬菜自给率稳定达到35%以上,较规划前增加10%,叶类菜自给率达到80%以上。
二、加大资金投入,生产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市委、市政府将“菜篮子”基地建设作为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的重要前提,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据统计,2013年,市、县级市、镇三级财政用于“菜篮子”基地建设资金达到4.5亿元,较上年增加50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超过10亿元。至去年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级各类农业园区总面积81.5万亩,占耕地种养面积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农业园区5个、省级农业园区9个,成为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最聚集地区,此外建成省级以上蔬菜标准园15个,大棚、防虫网等设施面积达到16.7万亩,占常年蔬菜地的47.8%,较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设施水平提升成为“菜篮子”基地建设的最突出成效。
三、强化科技支撑,农产品产能稳定提升
在基地建设、设施提升基础上,我市坚持以技术优化、科技创新引领蔬菜、畜禽等产业发展,以蔬菜标准园、产业园区等为科技载体辐射带动“菜篮子”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一是建立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常熟董浜、太仓陆渡等蔬菜产业园区建成了3万平方米的育苗中心,相城区御亭产业园成为国家工信部首批“智慧农业”试点,实现了大棚内的温度、湿度、CO2浓度等一系列数据的实时传输,并由专业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实现省工节本、科学高效的目的。通过设施装备和科技带动,全市设施蔬菜亩均产量达到10.3吨,较上年增加14.7%;大面积蔬菜亩均效益达到3372元,较上年增加99元,增幅3.0%,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二是加大新技术研究应用。突出与科研院所合作,2013年全市主要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共开展省、市、县各类重点科技攻关研究项目20余项,实施以伏季耐热叶菜为主的蔬菜良种购种补贴项目,建立市级蔬菜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累计推广蔬菜新品种50个,积极推广连作障碍克服、夏秋叶菜安全抗逆栽培、水生蔬菜设施生态高效栽培、茄果类长季节栽培、叶菜“堵缺”周年生产等新技术、新模式8项。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和茬口布局,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此外,针对蔬菜生产劳动密集、化工量大、成本高的特点,各地积极探索蔬菜机械化,除了传统的耕地、起垄、铺膜工序实行机械化操作外,还在撒肥、肥药混喷、叶菜收割等环节作了尝试和突破。
通过基地的投入建设、技术的集成推广,全市主要农产品产能稳定提升。2013年,全市常年蔬菜地面积34.9万亩,播种面积128万亩,总产量272万吨,占总消费量的85%左右;全市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户)490个,全年出栏110万头;2万羽以上的肉禽规模养殖场(户)170个,全年出栏2300万羽;2000只以上的蛋禽规模养殖场(户)426个,全年存栏290万只;全年奶牛存栏2.3万头;水产品生产总量达到27.4万吨。
四、加快产销对接,农产品流通体系日益完善
我市坚持把农产品产销对接、直供直销作为促进产业发展、完善流通体系、增加附加产值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一是扩大产销对接。将“菜篮子”直供网点建设列入2012、2013年市政府实事工程,重点扶持生产基地、产销企业进城设立直供直销网点,开展专业化配送和集约化销售。田娘农业、常阴沙农场、仓润蔬菜、苏太集团等本地知名基地(企业)在中心城区设立直销点108个,全年直销蔬菜1.5万吨,猪肉、禽蛋4800吨;苏州南环桥批发市场延伸服务链,建成了42家以“预约订购、定量包装、净菜配送、社区直供”为特色的农产品社区直供站,深受市民欢迎。二是发展集中配送。扶持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产地配送中心和市场专业化营销配送中心,开展与学校、企业、宾馆饭店的对接。常熟董浜蔬菜合作社、太仓中启蔬果合作社、吴江区三港农副产品配送公司等成为苏州大学、苏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吴江区教育系统学校食堂的定点供应商。三是探索电子商务。江苏随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设立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现已在市区设立食行直投站85家,计划在年内发展至150家,市场将拓展至上海等周边城市;常客隆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设立的家易乐生鲜直投站在常熟市区已发展到35家。通过直供直销体系的建立,有效提升了地产农产品品牌,缩短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丰富了农产品市场供应。
五、立足服务创新,“菜篮子”保障机制建立健全
我市将产业服务创新贯穿于“菜篮子”生产、流通、营销等全过程,逐步建立起“菜篮子”保供长效机制。在质量监管上,建成了市、县(市)、乡(镇)三级农产品监测网络,全市64个涉农乡镇、41个规模基地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实现了地产蔬菜质量可追溯。在信息引导上,开展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销动态监测,加强生产、市场行情分析,定期编辑“菜篮子”工作简报,及时通过12316信息服务平台发布,指导农户科学安排生产布局,保障市场均衡有效供给。
虽然各地在“菜篮子”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生产、流通、营销等环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主要“菜篮子”产品自供比例不高。目前,全市蔬菜消费量在310万吨左右,蔬菜生产总量占消费量的85%左右,但是地产蔬菜本地消费比例仅为35%左右,中心城区还不到20%,这主要与市民消费习惯、苏州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大市场大流通息息相关,还与地产蔬菜缺乏合理布局,以及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有关。此外,全市生猪自给比例亦不足20%,大量需要外地输入,保供压力很大;二是生产经营方式比较滞后。近年来,虽然蔬菜生产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小规模零散种植的方式还没有真正改变,在销售上还是以经纪人田头议价收购为主,农户在价格上缺少话语权,还缺乏一个完善的组织将生产者链接起来共同应对大市场的竞争和挑战;三是质量监管还存在死角。与不断规范的农产品市场相比,“菜篮子”产品,特别是蔬菜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程度还不高,特别是一些小户、散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针对零散种植户,质量监管难度大,还存在死角;四是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市农产品流通主要还是以经纪人收购、批发市场交易、农贸市场零售这种传统方式为主,流通环节多,农贸市场经营成本高,造成批零价格差大,特别是在农产品供求关系紧张时,零售市场价格波动更大。
今后一段时间,全市“菜篮子”工作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和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以“四个百万亩”保护和发展,以及永久性“菜篮子”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市场有效均衡供给为落脚点,重点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园,着力推动生产基地提档升级、标准化技术到位、农产品质量监管、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努力提升全市“菜篮子”安全保障水平。
一是优化生产设施投入。在稳定常年菜地面积基础上,重点围绕16个永久性蔬菜基地进行生产设施的提档升级,增加服务伏季叶菜生产的防虫网、遮阳网、喷滴灌等“两网一灌”设施比例;二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重点在规模基地、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技术,通过优化品种结构、科学施肥投药、加大质量检测,努力提高地产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三是探索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提升农产品生产组织化水平,扶持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抱团合作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营组织和平台载体,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四是筹建农产品物流园。为提高全市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水平,市委、市政府已决定整合现有多个市场资源,筹建占地1200亩,集仓储、配送、批发、零售、电子商务和农产品数据采集于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全力提升“菜篮子”市场调控能力和保供水平。
相关新闻
- “青海菜篮子”走向“全国餐桌子” 2021-09-26
- 两节临近 关注农产品保供 “菜篮子”产品价格基本平稳 2021-09-13
- “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2021-09-09
- 关注菜篮子价格 极端天气拉高蔬菜价格 8月全国菜价环比上涨近一成 2021-09-01
- 关注菜篮子价格 灾区蔬菜补种进度加快 全国秋季蔬菜生产形势向好 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