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书面交流

杭州: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

日期: 2014-04-28 14:30 作者: 杭州市农业局 来源:杭州市农业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为稳步提高我市“菜篮子”产品生产水平和保障供给能力,稳定市场供应,满足城乡居民日益丰富的日常消费和应急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精神,2011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杭州市 “十二五”期间“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一、建设成效

  1产品自给率逐年提高。三年来,全市共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338个,面积10.18万亩。其中蔬菜基地6.3万亩,水产基地3.8万亩。肉畜蛋奶基地94家,年活体储备规模180万头(只)。食用菌基地年产规模2000万袋。市级“菜篮子”基地每年向市场供应新鲜蔬菜24.9万吨(其中叶菜5万吨,高山蔬菜3.7万吨),竹笋2.4万吨,食用菌0.6万吨,水产品2.4万吨,猪肉7.7万吨,禽肉7016吨,禽蛋1.7万吨,牛奶3万吨。通过基地建设,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本地蔬菜日均交易量达1200吨,占总量的40%,较2010年提高5%。主城区蔬菜自给率由2010年的40%提高到目前的56.5%,叶菜自给率达到77.2%。全市主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自给率稳定在70%左右。

  2、应急能力持续增强。在灾害面前,市级“菜篮子”基地能积极响应政府主管部门的号召,充分发挥基础好、设施优的条件,及时开展叶菜抢收、抢播、抢管工作,从而确保本地叶菜的平稳供应。如2013年初大雪期间,基地叶菜日均上市量保持在170吨以上,为雪后本地青菜价格迅速回落至正常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主城区15个直供直销点开展了平价让利销售活动,受到了广东市民的欢迎。“春淡”期间落实叶菜应急生产面积3800亩,确保了5月上旬菜价的快速回落,与2012年同期上涨行情形成鲜明对比。“秋淡”期间,落实叶菜应急生产面积7184亩,确保杭州主城区在持续高温干旱面前,超市供应不断档,叶菜上市淡季不淡。

  3、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围绕“放心肉、放心菜、放心奶、放心鱼”等食品安全工程建设,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渔药行为,强化执法监管,完善长效机制。全市在120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农产品快速检测室,负责本区域内待上市蔬菜的质量安全监测管理,检测结果联网上传,年均检测2.5万批次。完善“杭州模式”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向市区经营的蔬菜直销户发放智能型产地标志卡2000余张,从2012年9月10日开始在市区146家农贸市场实行刷卡进场销售蔬菜的制度。加强城区蔬菜小门店的质量安全监管,将其纳入日常监测体系。2013年全市农产品定量检测总体合格率达98.75%,其中基地产品合格率达99.61%,流通环节产品合格率达97.2%。

  4、直供直销点量齐增。通过项目引导、政策扶持,加快推进地产蔬菜在主城区的直供直销工作,现已形成超市直供、摊点直销、单位直配、网购直送等农超、农校、农社、农居对接的“菜篮子”产品销售新模式。2013年市级“菜篮子”基地在主城区的直供直销点达98个,比2010年增加55个,年直供直销数量从2010年的6万吨增加到18.2万吨。

  二、主要做法

  1、抓基础,提能力。建好“菜园子”,才能保障“菜篮子”。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提高基地抗灾能力和方便农事操作、减少劳动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三年来,市级“菜篮子”基地累计新建机耕路22万米,田间生产操作道14万米,渠道30万米,输水管道21万米,泵站76座,农电4.8万米,养殖池塘清淤174万立方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基地的抗灾减灾和应急生产能力大幅增强。

  2、抓配套,增效益。重点扶持提升基地产出能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基地生产环境的生产设施与生产装备。三年来,市级“菜篮子”基地累计新建大棚176万平方,防虫网90万平方米,遮阳网48万平方米,喷滴灌2.2万亩,穴盘24万张,杀虫灯300盏,品牌包装盒40万个,小型农机具1.2万台。通过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增加农户生产性收益。

  3、抓监管,保安全。在全国率先设立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室(科室),专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成农产品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示范基地240个,县级追溯管理平台9个和市级追溯管理平台1个,提高生产主体“第一责任人”意识,把好农产品产地准出关,形成“生产基地—县级管理平台—市级管理平台”正向监管逆向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开展“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年抽检1000余批次,重点监测其中的隐性违禁药物成份和有害微量元素。出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商品有机肥补贴政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成农产品快速检测室242个,其中乡镇公共检测平台60个。通过强化监管,保障“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安全。

  4、抓机制,均供应。通过摸索实践,已形成一套“结合计划和市场两种调控手段,兼顾农民和市民两类不同群体”的工作机制和保供稳价的四大体系:即市县联动行政首长负责的组织体系,市县镇三级配套农技服务体系,直供、直销、直配、直送的新型流通体系,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质量监管体系。以本地青菜(毛毛菜)为重点,在每年的“春淡”(3月15日至5月15日)和“秋淡”(6月15日至9月15日)期间,分别落实应急生产面积4000亩和7000亩左右,分批播种,分批采收,确保日均上市量达到100吨以上,实现市场叶菜的均衡供应。

  5、抓应急,稳价格。市产业主管部门与“菜篮子”基地签订应急生产上市合同,落实应急生产责任制。年储备蔬菜应急种子4000公斤,在基地受灾后给予免费供种。落实叶菜和肉禽蛋奶生产储备制度,在市场供应紧张时基地产品按照统一部署投放市场。市政府设立价格调节基金,“菜篮子”基地建设资金纳入调节基金。在基地受灾、产品滞销时,每年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以上资金给予基地补助,帮助基地快速恢复生产。此外,对于基地开展降价让利销售,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建立应急反应、应急恢复机制,稳定市场价格。

  6、抓政策,强保障。2011-2013年,杭州市级财政分别安排8595万元、8960万元和10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基础建设、配套设施、直供直销、应急生产、受灾补助、质量安全等方面。对列入市级建设计划的基地,通过项目分期分批进行扶持。同时,各区、县(市)政府积极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求,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用于辖区内“菜篮子”工程建设。

  虽然我市“菜篮子”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市“菜篮子”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依然偏低,分散经营的格局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的指导协调刚性不强,产品季节性、结构性、区域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基地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依然较低;生产与市场的联系不紧密,产销信息不对称,利益机制不完善,“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现象仍时有发生;“菜篮子”流通体系不够完善,流通隐性成本较高,直供直销规模还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对散户的质量安全监管仍是薄弱环节,质量安全风险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不断提高“菜篮子”工作水平。

  三、下一步计划

  我市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工程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突出抓好“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完善保供稳价机制,健全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努力实现“菜篮子”生产持续发展、产销基本平衡、市场供应稳定、质量安全可靠、群众比较满意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1、加强基地建设,提高产品自给水平。以改善基础条件、配套生产设施、提高装备水平为重点,加强基地建设。一是重点抓好叶菜生产功能区建设。围绕旱涝保收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市级叶菜基地的抗灾减灾、综合产出、应急生产和上市能力,重点保障灾期和淡季本地叶菜的稳定供应。二是扩大高山蔬菜基地规模。每年继续新建高山蔬菜基地3000亩以上,有效增加夏秋淡季市场优质蔬菜的供应量。三是每年新建常年性蔬菜基地、食用菌产业基地、森林蔬菜基地各10个左右,丰富本地蔬菜花色品种。四是建设一批蔬菜专业化育苗基地,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蔬菜育苗能力。五是根据全省“五水共治”统一部署,扩大畜禽禁限养区域,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促进畜禽养殖基地生态化转型。六是每年新建水产养殖基地5000亩以上,保障大宗水产品供应量。“十二五”期末,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到60%以上,其中叶菜自给率达到80%以上,全市主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

  2、培育经营主体,提升基地生产能力。积极培育新型“菜篮子”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提高“菜篮子”工程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菜篮子”生产,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全程统一服务,鼓励工商企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开展产销对接。依托省、市科研单位力量,在“菜篮子”生产基地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开展良种良法的研究和示范工作。扶持建设一批以育苗中心为重点的种子种苗基地,带动基地区域集聚发展。加快优良品种、节水灌溉、设施种养、生态循环、气象自动测控报警等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步伐。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大力推广立体、循环、轮作等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努力提高生产者技能和技术到位率,不断提高“菜篮子”基地生产水平。

  3、强化调控管理,保障市场平稳供应。健全政府和生产主体相衔接的“菜篮子”鲜活产品储备制度,以速生叶菜和生猪为重点,按照保障杭州主城区重点“菜篮子”产品基本供应的要求,落实“藏菜于棚”、“储猪于场”、“存鱼在塘”计划。完善猪肉储备制度,确保储备7天以上的市场供应量,随时做好储备活体生猪的调运和冷冻猪肉的动用工作。继续落实大宗蔬菜经营周转储备制度,在淡季、灾期保持市区大宗蔬菜日均300-400吨的经营周转储备能力,确保大宗蔬菜供应量充足。加强“菜篮子”主要生产基地和骨干营销企业信息监测,科学预判市民基本生活必需的“菜篮子”商品产销和供求情况。完善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对市场异常突发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4、推进产销衔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商对接,继续鼓励“菜篮子”基地面向城区农贸市场、超市、社区、单位和消费者开展直供直销。充分发挥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的交易枢纽作用,规范市场管理,强化市场功能。引导批发市场组织信誉好、调运菜源能力强的贩运大户,加强与主产区的产销衔接,建立反应灵敏的产销对接和运销链接网络,重点突出蔬菜、猪肉、水产、家禽、禽蛋等五种“菜篮子”主要商品的市场供应保障。继续实施超市(生鲜)、农贸市场和“菜篮子”连锁门店的规范、改造、提升工程。注重完善市场检测、交易设施和配送中心等“菜篮子”商品流通设施设备,进一步理顺“菜篮子”商品物流链条,减少流通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确保市场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