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抓好四个突破口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座落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近年来,南宁市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北部湾战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大力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菜篮子”工程、“南菜北运”秋冬种生产基地、休闲度假农业、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农产品流通工程等,初步建立起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格局。
一、以特色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十大优势农业产业
经多年发展,目前南宁已形成了具有南亚热带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业产业,建立了粮食(优质谷)、蔗糖、桑蚕、水果、蔬菜、淀粉、花茶、花卉、养殖和林纸化工等十大支柱型的农业生产加工产业。南宁的许多农产品在全国都具占突出地位:其中“中国茉莉花之乡”横县茉莉花种植面积0.5万公顷,年产鲜花达7万吨,面积和产量均超过全国总量的50%。蔬菜播种面积245万亩,甜玉米产量居全国首位。水果播种面积142万亩,香蕉产量排全国第一位。木薯种植面积83万亩,产量58万吨(干片),产量也排在全国第一位。年秋冬瓜菜种植面积140万亩,总产量约20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生产基地。其它如粮食、油料、龙眼、菠萝、火龙果的面积和产量也排在广西第一位。
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为:粮食产量215.1万吨,甘蔗1130.22万吨,蔬菜375.9万吨,水果101.3万吨,蚕茧7.3万吨,猪肉类37.44万吨,禽肉类24.0万吨,水产品21.7万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34.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77元。
二、以标准化为突破口,着力抓好“菜篮子”工程、“南菜北运”基地建设
(一)整合资源,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2010年以来,市政府共安排11915万元用于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其中投入5896万元扶持全市11个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16个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63个秋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投入4400万元扶持148家规模养猪场开展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市有4家养殖场入围国家级标准化畜禽示范场,17个畜禽规模场入围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家入围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二)推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南宁市通过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工程,有效引导和推进基地布局调优、经营业主扶强、产业发展创新、装备技术先进、管理质量提升等。从2010年开始实施“南宁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当年投入6058万元,实施20个项目,2013年下达计划项目25个,总投资4790.8万元。从2004年全面实行蔬菜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市、县(区)、乡镇、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实施“从产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2013年全市共抽查蔬菜农药残留监测156.56万批次,合格率99.7%;养殖业动物产品药物残留24749份,合格率99.8%。大力创建无公害种植和养殖生产基地,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害化”的生产格局。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果蔬基地72.5万亩,认证无公害果蔬产品49个、绿色农产品1个、有机食品3个,建成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6个,国家农业部标准果园2个,国家标准委水果标准化示范区2个。
(三)大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菜篮子产品流通。南宁市实施农产品产销“六项对接”工程,即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居对接、农校对接和农队对接,推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城区社区、学校、驻邕部队等建立长期稳定的直接供销关系,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通过承办首届广西农产品交易会,举办各种产销对接会、产品推介会、美食节等大型活动,引导龙头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建设小型连锁品牌肉菜店、设立直销点等一系列措施,解决菜篮子产品卖难及菜贵问题。通过建设和改造一批农贸批发和零售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增强南宁市菜篮子产品流通服务能力。
三、以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开展与东盟农业合作的平台。
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规划面积达5.76万亩,规划投资24.47亿元。发展定位为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AAAAA级景区和广西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园区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打造与东盟开展农业合作的良好平台,致力建设一个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知名品牌,集景观生态农业、新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特色品牌农业、壮乡风情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园。园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区、东盟合作区、台湾农业合作区、农耕体验区、休闲度假区五大功能区。
四、以建设新农村示范村为突破口,打造农业增长新亮点
南宁市以打造新农村示范村为切入点,以培育旅游名村、文化名村、生态名村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加快全市休闲农业建设步伐,促进了南宁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以来,中共南宁市委、政府为保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连续性,巩固“十一五”规划以来新农村建设试点和百村示范建设工作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探索新农村亮点建设新途径,重点在各县区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主要在村容村貌好、群众经济基础好、积极性高、农业产业优势明显、具备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条件、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自然村屯进行选点,建设内容包括:一是村庄规划,二是生态家园建设、村庄绿化、亮化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具体项目包括通屯水泥路(涵洞)、屯内道路硬化、综合文化活动室、灯光篮球场、农民住宅立面整治、文艺戏台、村大门、公厕、休闲文化广场、亮化、村庄绿化、排水沟、人畜分离等;三是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设施农业;四是乡村旅游建设,重点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基础设施。2011-2012年底,全市下达开展市本级新农村示范村(含休闲旅游点)建设工程35个村屯(单位),实施项目362个,工程包括当年示范村新点建设、历年已建成示范村后续扶持和市本级财政追加预算建设等工程,计划总投资10271.1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3500万元,县区配套2362.2万元,农民自筹4408.9万元。2013-2014年,全市整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专项资金、统筹城乡专项资金、先锋示范城专项资金,市本级财政两年共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12个综合示范村建设,并根据综合示范村建设的规模等确定奖励金额,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各县、区综合示范村建设。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下达示范村建设村屯(单位)35个,每个示范村都能够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出发,科学编制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或乡村旅游)规划,重点实施农民住宅外立面整治、屯内道路硬化、综合文化活动室、灯光篮球场、生活污水暗沟排放、文艺戏台、村大门、休闲文化广场、公厕等八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成村庄绿化、亮化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项目;在具备产业优势和乡村旅游的村庄适当安排了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起里周末大扫除制度、门前三包责任制、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卫生保洁制度等长效机制,实现了村容村貌旧貌换新颜,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村通过示范建设后,还开展了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项目,成为南宁市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五、今后工作重点
一是
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抓手,围绕实施南宁市农业“168”工程,做优做强优质稻、糖料蔗、水果、蔬菜、木薯、桑蚕、花卉花茶等8大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扶持“菜篮子工程”、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特色效益产业,挖掘培育新兴产业。
二是加快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地生产条件,促进蔬菜生产,确保城市蔬菜均衡供应,提高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抓好生猪、家禽、奶(肉)牛、水产标准化小区(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和改造,建设一批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及环境保护要求的规模化水产畜禽养殖场。加大菜篮子产品科技创新力度,逐步提高良种良法的覆盖率。实施农产品产销“六大对接工程”,实施“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三是加快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的建设进展。在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争今年实现园区建设正式启动。四是以开展“休闲农业拓展年”活动为载体,结合农业产业实际、新农村建设、资源品赋优势和农耕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休闲农业拓展活动,力争实现休闲农业产值和从业人员收入的倍增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