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石家庄市现代都市农业于21世纪初开始探索,2010年石家庄市政府列入议事日程,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并下发了《石家庄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意见》,都市农业实现了有序、快速发展。
一、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规划引领,初步形成了“一环两带三大板块”都市农业区域布局。2010年底,聘请中国农科院专家编制了《石家庄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规划范围为市内六区以及四个组团县(市),辖区面积265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16.8%。以规划为引领,初步建成了“一环两带三大板块”都市农业区域格局,即以石环公路为主线的绿色屏障体系、沿滹沱河区域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开发带、省会西北部以生态观光为主题的现代生态农业板块、省会东北部以产业园区为主题的现代园区农业板块、省会东南部以高效设施为主题的现代设施农业板块。省会都市农业初具雏形。
(二)项目运作,建成了一批现代都市农业园区。以项目为载体,重点谋划和筛选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都市农业园区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都市农业园区33个,其中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都市农业园区25个,集设施生产、体验参与、特色精品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园区8个。33个都市农业园区初步实现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四季有瓜,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场所与机会,扩大了市民的休闲空间,提升了生活服务功能。
(三)产业带动,培育了一批农业特色产业。按照“粮退菜进、限牧增果,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基本思路,积极引导和培育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六大都市农业产业。都市区蔬菜面积100多万亩,总产600多万吨。花卉苗木面积3万余亩,产量1500万株。垂钓池面积1500余亩,产值340多万元。市级以上农产品重点加工型龙头企业74家,销售收入120多亿元,对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
(四)科技支撑,引试了一批现代农业新技术。依托省会科研优势,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大新品种和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引种各类农作物新品种350余个,示范推广了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等180余项。投入200万元,引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指挥系统,纳入市级监测监管系统检测点达到77个,月上传数据35000个,逐步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的无缝对接和全程监管。
(五)政策引导,吸引了一批社会资金投入。围绕推动都市农业建设,市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性措施,2011年整合统筹城乡发展资金与都市农业建设资金1175万元用于扶持都市农业建设。出台的政策性措施吸引了一批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据统计,33个都市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投资29亿多元,已投资9.2亿元。政府资金扶持了15个重点都市农业园区,年初,通过石家庄电视台和石家庄日报对重点都市农业园区进行了系列宣传报道,典型带动,以点串线、以线扩带,推进了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
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石家庄现代都市农业建设起步较晚,都市农业发展尚处于一个低水平,有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整体规模较小,档次较低,都市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没有很好的挖掘出来,多样性综合功能还未能有效体现。二是都市农业项目开发与投入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项目雷同、优势不明显,对都市农业的引导、管理、规范工作亟待加强。三是物流产业体系极薄弱,现有的物流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产业与物流服务业之间还没有形成联动机制。四是都市农业必要的建筑用地难解决,个别都市农业园区规划了生态餐厅、农家小屋等项目,因土地政策限制项目难以落实。
三、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性措施
推进石家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坚持四个原则,强化五个功能,健全六个体系。
(一)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方针,依托城市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同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服务于石家庄城市建设、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实施的战略需求,产业互助共促、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基础,优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对经济与生态有一定支撑、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和产品,避免低档次的重复建设,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农业的“三生”功能,实现农业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统一协调方面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都市农业发展活力;通过龙头带动,整合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发展空间。四是坚持园区带动,集群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聚集、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动园区建设,形成农业生产、生活、观光、教育培训与科技示范等一条龙式的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强化五个功能
一是突出省会“安全高效”的菜篮子基地保障功能。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业的综合生产功能,建成省会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确保农产品应急保障。二是发挥都市农业的休闲生活功能。适应城市对农业的观赏、休闲等需求,积极发展以名优特果品观光采摘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深度开发农业的休闲、生活功能,促进农业向产业高端的新兴都市农业发展,推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三是优化都市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围绕改善城乡环境,充分发挥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重点建设“一环两带”,突出打造“三大板块”,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建立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和谐发展的宜居环境。四是拓展都市农业的产业创新功能。探索建立农业总部经济新模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建立健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一产、二产和三产有机融合,开拓农业发展新空间。五是强化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与带动功能。继续大力扶持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上规模、上档次、促带动、创一流”,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为推进石家庄乃至河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健全六个体系
一是健全规划保障体系。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相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都市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二是健全投入保障体系。市、县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和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三是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开发、集约发展。制定和完善支持都市农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性措施,鼓励企业、社会、个体投资都市农业建设。四是健全项目保障体系。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主体,扶持发展都市农业项目集群,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五是健全技术保障体系。依托省会科研优势,加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发,探索新途径,开发新功能。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发展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六是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市政府成立和完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规划制订、工作协调、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相关县(市)、区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作配合、职责落实的工作机制。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现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
相关新闻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天津召开 2018-05-03
- 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在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6-05-12
- 2016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北京市召开 2016-04-29
- 领跑现代农业新征程——“十二五”以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综述 2016-04-25
- 重庆市渝北区大力发展临空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明显 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