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书面交流

哈尔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助推哈尔滨市城乡统筹发展

日期: 2012-04-24 16:00 作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哈尔滨市是大都市、大农业特色十分鲜明的城市。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大都市的进程中,我们以都市现代农业为纽带,探索出了一条以都市农业促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城市农村共同繁荣、富民强县良性互动、发展环境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都市农业发展定位

  编制了《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2011-2015)》,将全市农业定位为生产、生态、生活、科教四大功能,提出了以中心城及近郊精品农业区、中部平原优质高效农业区、西北部沿江无公害设施农业区、东南部低山丘陵特色生态农业区为重点的发展布局,将都市现代农业定位为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景观农业和高科技设施农业等六种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环四线”(“一环”为城六区,“四线”为哈南、哈牡、哈肇、哈同四条公路沿线)精品农业建设规划,打造涵盖农机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农村建设示范、农田水利设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系列精品项目,为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找准发展优势,打造都市农业产业集群

  紧密依托我市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着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特色发展集群。一是打造绿色、有机精品粮产区。充分利用境内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201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84.6亿斤,占全省的25.5%,占全国的2.5%。为落实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和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目标,2011-2012年,我市投资30多亿元,重点实施了“旱改水”扩稻工程,新增水田面积160万亩;投资近5亿元建设了42处智能化水稻育苗中心,实施工厂化育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化灌溉、机械化收割等现代生产技术,培育了五常“稻花香”大米、方正“富硒”大米、呼兰“禾下土”杂粮、双城“八家子”小米等一系列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粮食品牌,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优质农产品,也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打造优质畜产品规模化养殖区。依托资源优势、养殖传统优势,以双城、五常、尚志为重点打造奶牛产业;以宾县、木兰、阿城为重点打造肉牛产业;以巴彦、呼兰、宾县、双城为重点打造生猪产业;以双城、呼兰、通河、依兰为重点打造家禽产业;以巴彦、方正等为重点打造名优鱼类产业,形成了一批畜牧养殖“一品”强县。2011年,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409.7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46.4%,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到7179个。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61.7万吨,增长3.1%;水产品产量达12.1万吨,增长5%。打造了宾西牛业、双城天顺园、巴彦金锣等一系列知名畜产品品牌,在满足全市正常供应需要的同时,还远销俄、日、韩等周边国家和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三是打造郊区都市精细果菜供应区。我市地处北方,季节变化明显,冬春两季蔬菜供应要靠外埠进口,无形中增大了市民消费压力。为了有效缓解淡季蔬菜供应难题,我们大力实施郊区“粮改菜”工程,重点发展具备价格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设施蔬菜种植。2011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16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6万亩,新建设施蔬菜标准化园区24个,有6个设施蔬菜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园区。特别是五常市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已经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设施蔬菜基地。目前,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478万吨,冬春淡季蔬菜自给率达到60%,既解决了以往市民冬春淡季吃鲜菜难的问题,也为平衡市场价格做出了贡献。四是打造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围绕丰富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打造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群。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到2015户,米、稻、豆年加工量达468万吨、300万吨和55.8万吨,分别占全市产量的60.3%、78.2%和68.1%。培育出中农百草科技公司、菊花生物、盛龙酒精、天通农业、益海嘉里、中粮美裕、禹王蛋白等一大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品牌。畜牧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余户,年加工鲜奶168.1万吨、生猪343.9万头、肉牛46.6万头、禽类9331.2万只,分别占产量的117.5%、86.5%、48.2%、98%。雀巢、蒙牛、大众肉联、巴彦金锣、宾西牛业、对青鹅业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蜚声中外。蔬菜、桨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加工企业发展到62家,年加工果蔬、食用菌等34.6万吨,占全市果蔬产能的7.9%。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55户,工业总产值实现757.2亿元,利税92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与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为0.96:1。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打造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推进实施了哈尔滨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区、双城市50万亩玉米示范园区、五常20万亩水稻示范园区、方正12万亩水稻示范园区和呼兰大用旱作农业示范园区等五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些园区业已成为成展示农业发展成果、探索现代经营模式、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先行区,实现了我市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一次跨越。同时,也为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环节、掌握了解农业知识、树立农产品安全意识搭建了良好平台。六是打造体验式农村生态田园旅游休闲观光区。以利用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为依托,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景区,通过开展湿地游、山水游、文化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打造都市旅游观光农业。形成了以阿城横头山、尚志帽儿山、五常凤凰山、通河铧子山、延寿长寿山等为主的山水风光区,以滨江湿地、金河湾湿地等为主的湿地旅游区,以阿城金源文化、呼兰近代文学文化、双城解放战争红色文化、尚志土改红色文化以及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等为主的文化旅游区和以城郊、县郊为主的“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体验旅游区。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场所,也为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依托沿松花江地理优势,确定了“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发展构想和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规划目标,沿江开发了一条生态旅游示范带,形成了“一湖三岛”、白鱼泡、长岭湖等一批知名休闲旅游景点。“万顷松江湿地”被誉为城市之肺,在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生活和生存环境的质量。

  三、多元筹集资金,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

  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吸引和鼓励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参与都市现代农业的开发,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以政策扶持和引导性资金投入为导向,全市“三型”都市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政府主导型。以政府为主导,先后投入15亿元,大力推进了北国水城、“旱改水”、郊区“粮改菜”、松浦渔港、畜牧规模养殖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一批都市现代农业大项目。目前,这些项目竞相发展、逐步显效,为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开发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同时,通过举办园艺节、农博会,实现了都市现代农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城市资本型。通过政策扶持,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到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开发中来,中粮美裕集团、本山传媒、宝宇集团、555将军集团、荣兴地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到我市投资兴业,已累计投入18.7亿元参与都市农业开发,为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合作经营型。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288个,形成了一大批农机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尽管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发展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土地存量不足、气候条件恶劣、投入产出比低、品牌培育不足、精深加工链短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要求,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重点工程”,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精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早日使我市发展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样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