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提升大连现代农业建设水平,201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要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依托城市并服务城市发展起来的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和人文多功能特征,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拓展和延伸。两年多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三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十大”工程为抓手,不断强化农业投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发展。2011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达到722亿元,可比增长6.5%;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市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13元,增长15.4%;实现农产品出口额30亿美元,增长22.5%,占辽宁省的68%。
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我市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发展八大农业,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重点建设500亩以上设施农业大区,设施农业大区发展到113个,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2.4万亩。二是强化精品农业建设,创建标准化果园177万亩、蔬菜标准园20个、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20个、畜牧标准养殖场1155个、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278个。三是加快种苗农业发展,建设大樱桃、蓝莓等果树苗木繁育基地,食用菌等蔬菜育苗中心,大骨鸡、雪龙黑牛等畜禽良种繁育中心,海参、鲍鱼等海珍品育苗基地。四是加快外向农业发展,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大企业投资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创建,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五是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集生产、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新农庄。六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使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投入品,积极推广生物、物理防治和生态控制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营造城市绿色屏障。七是大力推进循环农业,建立健全集畜禽养殖、设施生产、沼气综合利用的循环体系。八是推进创意农业发展,挖掘和拓展农耕文化内涵,开发高附加值农业服务产品。每年举办樱桃节、蓝莓节、苹果节等农业旅游活动。
二、科学搞好规划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提出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优化生态、拓展功能的发展目标,确定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将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布局为“三圈、两区、一带”(三圈:主城新城都市农业发展圈、黄海城市组团都市农业发展圈、渤海城市组团都市农业发展圈;两区: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区、水源涵养地农业发展区;一带:滨海农渔业风情带),提出大力发展生态、设施、精品、种苗、外向、休闲、循环和创意“八大”农业。为更好地指导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今年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战略、思路目标,确定了空间布局、重点部署、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同时,市政府不断调整财政资金投向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2011年,市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达到46.4亿元,增长25%,其中,给予农业项目建设以奖代补资金达到30.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
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一是强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网络,突出抓好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健全农业科技特派员和“三员进村”(农技推广员、动物防疫员、林业防火员)制度,逐步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2011年,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76项,农业优良品种率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65%。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坚持政策带动和项目牵动,围绕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以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为重点,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不断加强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农民达到50万人次以上。四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以推进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全程机械化为重点,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不断提高农机保有量,全面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2011年,全市新增大型农机具6100台,农机总动力达到342万千瓦,主要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7%。五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为载体,启动建设大连市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信直通“实名注册”用户达到6万户,全市村级信息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
四、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以推进无疫区建设为主线,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能力。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2011年,新认证农业“三品”449个,有效认证总数达到1132个。三是注重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市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活动,加强国家、省级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带动能力。2011年,新创建市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26个,总数达到42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61个,瓦房店、庄河市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民组织程度。我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项目扶持、政策引导等措施,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通过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给予补贴、培育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等项政策,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70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体系,农产品加工和储藏能力达到780万吨和150万吨,占农产品总产量的87.1%和16.7%。二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为组织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加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2011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3个,总数达到1703个。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市85%以上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加强以农田水利和造林绿化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新农村“三新”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新社区建设;以发展生态、休闲和观光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庄建设;以“六化”工程(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气化)为重点,加快推进新村庄建设。2011年,全市在256个村实施“六化”工程建设,创建新社区10个、新农庄20个,新建户用沼气工程1500户,建设大型沼气工程45处。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31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完成移民搬迁1505户。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在20个重点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夯实基础。
一是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途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八大”农业,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完善投入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组织形式,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
二是以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服装纺织、新材料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以“三新”工程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科学构建城镇体系,培育壮大中小城镇,加快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推进新社区、新村庄和新农庄建设,加大新农村“六化”工程实施力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我市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中,开展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兄弟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借此次会议机会,虚心学习与会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努力把我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关新闻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天津召开 2018-05-03
- 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在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6-05-12
- 2016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北京市召开 2016-04-29
- 领跑现代农业新征程——“十二五”以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综述 2016-04-25
- 重庆市渝北区大力发展临空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明显 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