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立足泉城禀赋 实施品牌战略
加快推进省会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以境内泉水众多闻名天下,被誉为“泉城”。全市现辖六区三县一市,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人口604万;其中耕地541万亩、乡村人口354.3万。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立足泉城禀赋和农业实际,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建设都市型、城郊型“两型”农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有省会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省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目前,我市农业正处于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体上进入了重质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转方式、重统筹建机制阶段。我市远郊地区以农业为主,具有发展特色产业优势,适宜建设大宗品牌农产品基地;近郊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受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具备发展特色园区业态农业的基础条件。顺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与趋势,我们提出了加快发展城郊型、都市型“两型”农业的总体思路,即秉持“品牌农业、品质生活”理念,坚持以实施特色品牌战略为抓手,远抓基地建设,近抓园区发展,分类指导,协同推进,着力构建具有省会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框架。为此,制定出台了《济南市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建设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分别系统规划了城郊型农业、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建设重点。城郊型农业抓基地,总的规划是围绕产业抓特色、围绕特色抓基地、围绕基地抓好各种生产要素集成,重点围绕粮、棉、瓜、菜、菌、药、渔、种8大产业,到“十二五”末着力抓好50处特色品牌基地。都市型农业抓园区,总的规划是围绕环城都市现代农业圈、黄河两岸都市农业风情带、南控都市农业景观区、临港都市农业示范区、园博都市农业开发区,到“十二五”末着力打造200个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高科技设施型、旅游度假型、特色精品型、物流会展型等各具特色的示范园区。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有:
(一)以基地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区域聚集。围绕区域特色产业,按照突出重点抓亮点、整体推进上水平的原则,有效聚集省城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着力推动主体企业化、建设集约化、经营持续化,重点扶持了127个基地和园区,建成核心区26万亩,带动标准生产200万亩,培植出35个专业乡镇和近百个特色村,涌现出章丘大葱、曲堤黄瓜等一批特色突出、竞争力强、效益明显的产业隆起带。
(二)以品牌打造为重点,着力推动农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适应城乡居民对品牌农产品旺盛的消费需求,专门出台农业品牌化建设意见,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主体作用,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通过现代农业成果展、节庆活动、农超对接、网上展销平台等多种推介形式,以特色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目前,全市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708个,打造各类农产品品牌140多个。特别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引擎,积极导入特色、个性和艺术元素,锤炼出“吃鲍鱼不如吃鲍芹”等诸多品牌符号,有力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影响力,权威机构认定“章丘大葱”的品牌价值高达22.74亿人民币。
(三)以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着力走好农业功能拓展路子。着眼畅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沟通渠道,特别是迎合省城市民观赏、休闲、体验的强烈愿望,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资源,依托基地园区的产业载体和产品主体功能,以强化基础性、拓展创意性、推进融合性为重点,加快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着力打造以赏花、采摘、垂钓、体验为主要形式的“泉城乡村乐”品牌。目前,全市已建成休闲农业景区200余处,推出6大类60个精品线路,年实现综合收入2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健身、全年农家乐的观光休闲农业产业体系。
(四)以推广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充分聚集省城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实施了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工程,着力打造科技示范培训中心这一平台,培养科技专家和新型农民两支队伍,实施科技创新、新品种新技术“双推”、科技培训三项计划,创新投入、竞争、运行、监管四项机制,初步构建起农技推广“1234”模式。目前,全市已组建起百名农业科技专家团队,建成16处多功能的示范培训中心,引进推广372个新品种、296项新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达到62%。
二、破解制约,努力增创省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
推进“两型”农业发展过程中,我市也遇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是区域优势产业聚集度不高,缺乏成方连片的大手笔开发;产业化经营实力弱,大的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少;品牌影响力小,在全国叫得响、推得开的农业产业、产品、企业不多;特别是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愈加明显,尤其表现在地散、人散、投入不足和科技支撑力不强上,社会各方面参与都市农业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当前,围绕破解这一系列制约因素,必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促进作用,特别是将省城优势资源集中向农业农村倾斜,完善长效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建设中,增创省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
(一)围绕提升农业产业聚集度,努力在做大优势区域规模上下功夫。借鉴工业化园区发展的先进经验,按照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化聚集、规模化经营、高效化发展的思路,在提升完善已建基地园区的基础上,争取每年新建基地和园区40个左右,不断扩大优势产业单体数量的积累。同时推动每个县区着力围绕“一条线、一大片和一个重点乡镇”,将基地和园区进行整体策划和区域推进,统筹土地、科技、资金等要素优化配置,集中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功能深度融合、综合效益显著、带动效应明显的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示范乡镇,带动优势产业在优势区域膨胀壮大,加快形成农民持续增收、市民快乐休闲的都市农业产业高地。
(二)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在做大做强经营主体上下功夫。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快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每个农业主导产业都由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联动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按照宽认证、严扶持的原则,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以资源、资金和品牌整合为抓手,通过改制、改组、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开展联合协作,实现产业延伸做大一批、资本运作做强一批、外引内挖兴建一批,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跨入省级、国家级行列的龙头企业达到70家以上。推动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意见,以示范社创建为抓手,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培育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推进合作社与基地园区的对接,与龙头企业的嫁接和与市场的衔接,鼓励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相互参股合作经营,形成发展共同体。按照新建拓展与改造升级相结合、培育区域骨干市场与建设一般地方交易市场相结合、提升综合市场功能与发挥专业市场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尽快健全完善市有区域性市场、县区有骨干市场、乡镇有产地市场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
(三)围绕增强农业核心竞争能力,继续在打造农产品品牌上下功夫。从提升泉城形象品味的高度出发,坚持抓质量、抓塑造、抓宣传多管齐下,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以更多的知名品牌整体提升都市农业核心竞争力。牢固树立“质量为本、以质取胜”的理念,在保证质量安全、做优做精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下大气力抓好农产品认证,争取每年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以上,发挥好认证对品牌农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出台名牌农产品考核办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发展主体,围绕到“十二五”末打造100个市级、50个省级和20个国家级品牌农产品目标,拉出具体单子,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和途径,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深度开发,着力推进品牌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围绕激发农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活化农业资源要素,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增强都市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管理,加快有形市场和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土地资源向有规模效应的基地园区集中。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发挥强农惠农政策的导向作用,以优势项目积极争取财政、基本建设等资金,多种形式吸引企业集团、金融机构等社会资金用于都市农业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树立市场导向,积极发展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等专业服务的经营性组织,加快形成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完善重大项目带动机制,按照我市以项目建设带动壮大实体经济的部署要求,在农业领域启动总投资127亿元的63个重大项目,健全工作围着项目转、资金跟着项目走的管理体系,有效聚集优化产业要素,加快带动省会都市农业发展。
相关新闻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天津召开 2018-05-03
- 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在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6-05-12
- 2016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北京市召开 2016-04-29
- 领跑现代农业新征程——“十二五”以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综述 2016-04-25
- 重庆市渝北区大力发展临空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明显 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