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典型发言

青岛:树立“四全”发展理念 加快建设青岛特色都市现代农业

日期: 2014-04-28 16:25 作者: 青岛市人民政府 来源:青岛市人民政府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提升工作,立足本土优势,围绕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树立“四全”发展理念,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打造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都市现代农业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城市内涵更加丰富。

  一、坚持全域规划布局,稳定“粮袋子”丰富“菜篮子”

  把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作为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坚持在城市发展大局中全域规划、整体布局,搭建“一轴三片、四区多点”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框架,推进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做到口粮安全、自给有余。一是实施“两区一园”战略。坚持“守土有责”,加强种植业优势产业区建设,切实种好青岛自己的“口粮田”。在青岛北部建设400万亩粮油生产功能区,沿大沽河流域建设10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在全市多点布局,建设高端农业精品园、示范园、标准园600多个,着力打造青岛金色粮仓和绿色粮仓。二是优化养殖业发展布局。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强养殖业优势产业区建设,做到有退有进。渔业重点建设海洋蓝色发展区,养殖业逐步退出近海,加快发展深海养殖和海洋牧场,全市已发展深远海抗风浪网箱200个,海洋牧场2万亩,打造蓝色粮仓。畜牧业全面退出城市近郊区和水源地,重点打造北部畜牧养殖区,推进退户入园,全市已形成肉牛等五大优势产业区和肉鸡等七大优势产业。三是注重在全域规划中彰显农业生态价值。坚持农业是城市生产性碳汇基地定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初步形成“一个中轴、三大片区”生态格局。围绕大沽河生态中轴,实施综合整治工程,打造贯穿青岛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和自然生态景观长廊。建成万亩林场30个,打造出东部崂山、北部大泽山和南部大小珠山三大生态间隔片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

  二、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战略,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和先进技术,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市先后出台五个文件,做强传统特色农产品,做大新兴特色农业,百年闻名的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等畅销全国。蓝莓、远洋渔业、高端肉牛、茶叶、种业等五大新兴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我市已成为国内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蓝莓主产区。拥有远洋捕捞渔船83艘,年自捕海产品1.5万多吨。二是突出发展精深加工业。积极引进大型内外资企业,推动城市工业下乡,加快构建以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657家,其中规模以上550家,亿元以上85家,打造出面粉、肉猪、海产品等八条百亿级农业产业链。三是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青岛农业的最大发展优势在开放。充分发挥青岛国际性港口城市优势,依托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占领国际市场,全市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的企业达到1200多家,占总数46%以上,产品出口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以上,占全省32%、全国7.4%,位居全国第一。四是注重发展节会农业。立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自然需求,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蓝莓小镇”等一批生态旅游小镇崭露头角,城阳樱桃山会等乡村旅游产品成为市民近郊休闲旅游的首选,今年还将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全市农业节庆活动61个、接待游客463万人次、收入过百亿元。

  三、坚持全程质量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生命线。坚持以创建农产品质量最安全城市为目标,一手抓监管和控制,一手抓品牌引领,确保本地产蔬菜、水产品、畜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一是健全完善质量安全行政监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建成市、区市、镇(街)、村四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每个镇配备4名专职人员、每个村配备1名专职监管员。建成市级农产品检测机构3个、区市级7个、镇级47个,国家级风险评估实验室落户我市。建成全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覆盖全部农业投入品和主要菜篮子产品,将近10万经营主体纳入追溯监管,打造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二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农业企业众多的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国内国际最高标准生产经营,全面推广九联“公司+合作社+农厂”生产控制模式、佳沃蓝莓全程追溯控制模式,提升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全市500多家企业获得国际出口食品检疫卫生注册,600多家企业建有农产品质检机构,1000余家企业通过BRC等出口质量体系认证,带动建设263处标准化生产基地、1500多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基地)。三是健全完善品牌引领机制。品牌是质量的象征。建立农产品品牌激励、推介、退出机制,树立青岛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形象,发展农产品商标7700多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10个,“三品一标”366个,胶州大白菜等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享誉全国。

  四、坚持全新体制支撑,增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一是创新经营体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进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转变。今年我市将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打好规模经营基础。全市合作社发展到7474家,入社农户32万户。百亩以上家庭农场2332家,经营面积52万亩。渔业工厂化规模养殖达到100万平方米,生猪、禽类、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0%、90%和75%以上。二是创新金融支农机制。借力创建全国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首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林权“四权”担保融资,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今年以来共发放担保贷款69亿元。实施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两年攻坚”计划,截止今年3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156.3亿元,同比增长18.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3个百分点,有效解决了融资难题。三是创新科技转化体制。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作用,推动产学研结合、农科教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全市拥有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机构11个,“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青岛农大培育的“青农105”、“青麦6号”分别创玉米良种转让纪录和盐碱地小麦亩产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