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强化“菜篮子”建设 打造富农惠民工程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过千万,居民日均消费蔬菜超过4500吨。近年来,我市积极适应菜篮子产品消费高品质化、多元化的趋势,按照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和农业部的要求,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繁荣市场、稳定物价、保障供给”的目标,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狠抓菜篮子生产、流通、质量安全、应急调控等政府职能,精心打造旨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民生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90万亩,精养鱼池49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259个。2013年,全市主要菜篮子产品综合自给率达到71%,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产品总量自给有余向结构优化转变,注重优质安全向追求健康消费转变的历史性跨越。菜篮子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菜篮子产品经营收入占到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80%以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制定规划,明晰区域布局,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面积。2012年,我市制定了《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2010—2020年)》,规划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了农业生产的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明确菜篮子产品主要布局在绕城公路以外的适宜发展区,确保菜篮子产品不受城镇化、工业化的污染,生产区域不会因城市发展被随意占用。规划还明确,到2020年,武汉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养殖水面保持在142万亩,生猪年出栏稳定在290万头,主要菜篮子产品综合自给率稳定在75%以上,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明晰了我市菜篮子生产的最低保有面积和质量要求。同年,我市出台了《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明确将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划入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非经市政府批准不得调整,并在主要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上进行了公布,以法规的形式保证了菜篮子产品基地不被占用,2013年,我市又启动了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立法,下一步,我们将用法律的形式确保菜篮子产品区域布局和生产面积。
(二)提档升级,加强产能建设,增强自我供给能力。多年来,我们坚持把产能建设摆在菜篮子生产的突出位置,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重点围绕蔬菜技术集成、示范园区建设,完善渠系建设等方面,提高菜篮子生产科技化、设施化、水利化水平。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先进适用技术的熟化集成、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将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进行技术集成,并将全市农业技术人员组成36个科技服务队,包区分片,进村入户,推广膜下滴管栽培、水费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2013年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120多个。同时,加快了高水平示范园区建设,从2014年开始,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整合10亿财政补贴资金,建设5—9个“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产设施先进、产业链条衔接、储运物流配套、休闲观光融合”的具有高科技水平的现代化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全市菜篮子产品建设发展。为提高旱涝保收能力,全面推进了菜篮子基地水利设施提档升级,以排涝泵站、涵闸为枢纽,实施港渠疏浚,完善了骨干工程和田间二三级排涝体系,开展了“清万渠,建万塘”活动,增强了水利设施配套能力,形成了水源与干、支、斗、农渠相衔接的渠系网络,解决了菜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应急调控机制,增强稳价保供能力。市场体系是菜篮子产销的关键节点,近年来,我们将菜篮子产品产销衔接作为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来抓,加快培育壮大白沙洲、四季美农贸城等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建设,目前白沙洲和四季美已成为农业部和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年交易额突破千亿元。按照以改扩建为主、适当新建的原则,加快推进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全市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已发展到45个,经营面积10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近50亿元。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市民、满足多样需求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销售终端体系,全市已有200多家超市、330家集贸市场、850家小区便民店常年销售“菜篮子”产品,年销售额达258亿元。探索市场流通新业态,从2010年起着力推进蔬菜直通车、社区便民店和电子菜箱等新型业态为主的“三进工程”,已开通蔬菜直通车150台,进驻263个社区(小区),在850个小区内铺设电子菜箱,新建社区蔬菜便民店127家,三种流通新业态覆盖近600个社区,日蔬菜直销量达到500吨。此外,我们还强化了菜篮子供给应急机制。加强市场储备,与单个品种种植规模在1000亩的村签订基地储存购销协议,组织相关企业储备蔬菜、豆制品、鸡蛋、鲜鱼、鲜肉、清真牛肉、食用油等7种重点产品,保证重要“菜篮子”产品储备量不低于全市10天的消费量。建立蔬菜市场价格应急调控机制,2013年出台了《武汉市蔬菜价格异常波动时期价格调控工作实施意见》,建立涵盖100家大型超市和100家社区蔬菜便民店的平价销售网络体系,在蔬菜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期,按照市菜篮子领导小组规定的低于市场的指导价格进行销售,以平抑蔬菜市场价格。
(四)转变方式,建设绿色农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方式规模化、生产方式生态化 、农业功能多样化是菜篮子基地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们将提高“菜篮子”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菜篮子产品生态发展列为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目前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已发展到近万家,流转各类农业用地169.79万亩,占总面积的54.97%,涌现出100多家1000亩以上连片经营的蔬菜生产企业。在生产中,我们大力发展绿色农园。坚持把种养结合和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作为菜篮子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畜禽养殖小区污染实行综合治理,推广循环农业模式,目前全市循环农业示范点达到48个,推广循环农业模式面积38万亩,242个畜禽养殖小区相继实现环保达标。同时,我们还以现代农业园为载体,拓展菜篮子生产基地的功能,变菜园子为观光园,集生产、农耕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生态建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菜篮子供给的绿色基地和市民观光休闲的乐园,2013年全市农业旅游接待量达20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多亿元。
(五)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支持,增强发展保障能力。始终将落实菜篮子市长责任制作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组织保证,从2010年起,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每届政府当选后,市长即与各区政府主要领导签订菜篮子工程建设五年目标责任状,每年市政府分管市长与各区分管区长签订年度菜篮子工程建设目标责任状,对菜篮子基地建设、产品产量、价格水平、流通体系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等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并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目标落实。为增强发展保障能力,我们还出台了《武汉市蔬菜基地管理办法》,对征用、占用蔬菜基地实行先补后征,5年来共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约6亿多元;出台了《武汉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菜篮子产品生产中使用,保障市民农产品消费安全。出台了《武汉市农业投资保障条例》,保证菜篮子投入每年以一定的比例增长,近年来,市级财政每年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各项资金达到2.4亿元以上。为应对蔬菜价格波动,平抑市场价格,我市还实行了蔬菜风险基金制度,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蔬菜风险基金2000万元,用于供过于求时的生产补贴和供不应求时的运销补贴。
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全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提出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经验,重点强化落实菜篮子市区长负责制,抓好菜篮子标准化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菜篮子流通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