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纪实

日期: 2008-11-27 15:31 作者: 来源:甘肃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辉煌三十年 农业新跨越 省农牧厅庆祝改革开放30年 农业组织制度的重大创新——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纪实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从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后期的自发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属实体转变阶段;从2004年至2006年的加快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的依法规范发展阶段。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345个,其中专业合作社937个,专业协会3242个,专业联合社149个。农民会员115.4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44.4万户。

  回顾30年来的历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效显著,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从事优势产业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从种植到销售的系列化服务,使成员农资有来源、生产有计划、技术有指导、产品质量有保证、销售有渠道,提高了优势产业的生产效益。如敦煌南湖乡葡萄协会2002年成立后,注册了“阳关”牌葡萄,获得了“绿色食品”资质,到2007年南湖乡葡萄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9%,形成了“一乡一品”的葡萄专业乡。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民通过参加合作组织,产前联合购买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产中推广新技术,提高了生产水平;产后联合营销,提高了市场知名度,改变了单家独户小规模经营的市场弱势地位。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中村成立玉米制种协会后,解决了多年来种子外销不畅的问题,今年全村400多农户全部加入协会,制种面积由2002年的3360亩扩大到今年的1.86万亩,成了响当当的玉米制种专业村。

  促进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市场+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解决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三方共赢。甘州区长绿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长绿”蔬菜品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对成员生产的圆茄分级,统一包装,按质论价,产品在新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今年,协会销售圆茄680吨,销售额达125万元,较当地市场价增收27.2万元。

  加速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统一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统一培训,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农业标准化生产。

  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拓宽了为农服务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政府指导农业、落实政策提供了新渠道,架起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弥补了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缺位问题,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事情。正宁县宫河大葱合作社2004年成立后,会员由成立初的26个增加到了119人,种植大葱1万多亩,较示范项目实施前增加了4倍,产值18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680元,被当地农民喜称“小葱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