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寿光合作社让农民“品尝“规模效益
“一家一户”的蔬菜种植怎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势单力薄的农户怎样抵御风云变幻的市场风险?这是新时期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在山东省寿光市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而且还为农民架起了一座致富桥。
一进绿能瓜果菜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首先看到的是块大牌子,上面详细标着蔬菜种植管理流程,从选种、育苗、施肥、管理,一清二楚。“只要是入社的农户,全都一个模式,统一种植、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合作社负责人张晓军说。他是胶东人,山农大毕业生。
2007年,他首批注册了寿光市绿能瓜果菜专业合作社。而早在2003年,他就与别人联合在稻田镇蒋营村建了12个大棚,进行有机蔬菜生产技术的探索研究。
说话间,一位农民走了进来,熟络地说:“晓军,今年我也入合作社吧。去年没入,亏了。”“现在你不嫌沤肥、管理麻烦了。”张晓军笑着问。5年来,张晓军早跟周边的老百姓熟识了。“你得先照我们的要求种上一年,验收合格了才能加入。”
加入绿能的门槛很高。菜农先提出申请,然后按照要求种植一年,肥是有机肥,药是合作社自己熬制的。发现一次违规用药、施肥,黄牌警告,两次就取消社员资格。虽然如此,绿能合作社还是吸引着很多菜农加入。“2007年合作社只有27户,是全市最小的一个,今年达到了90多户,还有很多人想申请加入。”张晓军说。
效益在明摆着。不施化肥、农药,节约了成本。以黄瓜为例,用生物药、生物肥一年就能节省不少的成本。价格还卖得高,体现出了优质优价。“今年3月份,潍坊有家公司来基地采样,检测了79项指标,未检出任何问题。”张晓军笑言。社员的产品全都保护价收购,每公斤比当天的市场价高1元。“增收30%以上没有问题,棚里直接没有根线虫。”菜农魏来三说。他去年加入了合作社,主要种植西红柿。
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组织,合作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菜农欢迎。目前,全市的农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由2007年注册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33个,等待注册的合作社5个,正在筹备中的还有15个。
多年来,寿光市一直在探索适合现代农业的经营体制,努力探索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组织农民“抱成团”,把分散种植同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起来,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政府难监管的事情。“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经济主体来支撑,寿光市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但跟国外比,跟农村的需求比,寿光市农民的组织程度较低,缺少菜农自我服务的组织,制约着寿光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当前市场发展形势下,只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用工业化生产方式覆盖农业、用工业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样才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副市长林立星说。
合作社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菜农受益。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市场地位,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企业受益。货源质量、产量有了保障,增加了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三是利于监管。政府部门可以不再监管分散的生产者,而是集中力量,重点监管合作社。四是对消费者来说,则可以吃上放心食品。
赋予了新内涵的合作社将改变传统农民组织模式,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奠定坚实基础。数据表明,丹麦的奶制品90%由合作社销售,在美国,4/5的农场主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由合作社加工的农产品占80%。现实和经验表明,农村专业合作社将在寿光市农业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