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农业合作社撑起一片绿色的田野
田野上“走来”合作社
“俺种的苹果比往年好多了,色好、个大、丰收,65棵苹果挣了6200多元。”9月5日,平度得兴果菜专业社的社员隋名亭高兴地说,他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统一购进生产资料,还领着大伙推出了“得兴牌苹果”品牌,不增收才怪呢。
合作社有这么大的魅力?在山东省青岛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民加入了合作社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把原来一家一户应对市场变为用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来应对市场,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搭建起桥梁,实现了生产和市场、经营和服务等环节的重组再造,把市场经营主体规范化。
据青岛农委经管处处长张永昌介绍,通俗讲,合作社就是农民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谋取共同的经济、社会利益,通过资金、劳力、技术或生产资料入股的方式,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自愿联合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从青岛情况来看,合作社目前已经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社区股份合作社三种形式。
三种形式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尤其迅速。截至目前,青岛全市已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10家,社员出资额达到1.95亿元,合作社成员达到9539人,带动辐射周边农户2万余户。
青岛市财政每年还安排600万元资金,专项扶持合作社发展,并重点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四化”创建活动,在当地形成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活一片经济”的新局面。
合作社的魅力
作为一种新的合作形式,合作社出现并迅速发展,原因何在?
“ 其顺应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和市场环境。”青岛农业大学的李教授认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就在于产业化经营和组织形式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体现在设施、生产、服务、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因此合作社就应运而生。
青岛市农委一位负责人认为,通过几年的实践,合作社已经成为科技推广载体、信息服务载体、产品市场营销载体、项目实施载体。同时合作社让农业产品品牌有了新的衍生地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资本来源和富民渠道。
合作社模式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品牌化。以胶南市为例,以前在胶南一些村子,农产品销售是各卖各的,即使品质好,也没有统一的形象,价格缺乏竞争力。建立合作社后,当地把农业品牌经营作为一个突破口。“ 徐村芋头”、“茂余”牌牙鲆、“大泮红富士苹果”等名牌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大村镇西南庄有个龙马农产品合作社,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在青岛市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成立的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合作社一下子开发了山鸡蛋、板栗、苹果、马铃薯、小杂粮等十几个产品,统一用“龙马牌”对外销售,产品不但销售到青岛,还远销到湖南张家界、山西大同等地,光是山鸡蛋日产量就达到了150公斤,价格也提高了10%。
不仅如此,有了合作社,社员家家户户都变成了现代农业的车间,人人成了现代企业的股东,人人都成了品牌代言人。如今在青岛,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社员利益的“ 保护伞” 、 市场风险的“避风港”和农业品牌的“推手”。
发展还须“添把火”
“在我国,农民新型合作社毕竟还算新事物,《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才出台一年多时间,合作社的运行模式、管理机制和配套服务等都尚待提升和完善。”专家认为,下一步应该在合作社的规范化运作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不断完善,向“ 生产标准化、 产品品牌化、 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方向发展,让合作社真正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
“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而合作社的资金来源还不充足,还需要再开辟一些新的融资渠道。”一家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一块是社员募集的股金,一般是作为资本金;一块是财政扶持资金,包括财政奖励资金等;还有一块是银行信贷资金,相对于股份制企业来说,合作社的资金来源相对匮乏。他认为,应该引导市场化的资金入社,比如风险投资、社会投资,还有信用担保等。
另外,合作社介入农业产业链的程度还需要继续深入。目前,农业合作社一般以产品、市场、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为纽带,绝大部分还是农户一家一户生产,只是在农业生产经营几个环节上实现了合作,没有把过程纳入到合作社经营中。
有专家提出,下一步,还可以用企业股份制的形式对合作社进行改造,比如可以建立资本公积金,把红利发放与合作社积累发展结合起来,还可以引入专业团队来运作,尝试让合作社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开,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