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报道:青海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
早就听说在互助县有一个名叫“鑫源”的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因为市场把握准确等,成为当地群众甚至是省内一些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桥梁。8月23号,记者来到互助县东沟乡塘拉村,见到了这家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陈立宏,他告诉记者:
(出录音)“我们在成立之前养殖户比较分散,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在和企业谈判的时候没有法律保障。合作社成立在07年的9月,工商局帮助我们设立大会的机要、章程、并且连工本费都没收,并给我们进行宣传、树立企业形象,积极推广,扩大我们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样使企业和农户形成了一个产供销有效的结合,一个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平台。”(录音止)
在工商部门的引导带动下,互助县鑫源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示范养殖、订立订单合同等形式,不仅建成了十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取得了省农牧部门的认可,拥有了种兔经营资格,而且先后带动了互助、乌兰、湟中等地一千四百多户农户脱贫致富。
去年7月,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这两个法规颁布实施以来,我省工商系统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的重要实践内容,建立绿色通道,实施“一条龙”服务。海东、果洛等地区还积极出台优惠服务措施,推行“零收费、零距离、无障碍”的服务措施,指导他们形成商品优势和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互助县工商局副局长白辉:
(出录音)“县局发挥职能优势,培育一批农产品经纪能人,并且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途径,动员成立以农村经纪人以及农村能人为核心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让农民拿上自己的‘名片’,‘走出去’闯出一条畅通的销路。”(录音止)
截至今年六月底,全省工商系统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58户,出资总额一亿五千六百多万元,成员达到了五千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了促进全省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领头羊”和生力军。省工商局企业注册处处长刘建中:
(出录音)“总体呈现了以下特点:第一个是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范围几乎涵盖了农牧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第二个是涉农、涉牧的社会各方面均有参加;第三个是规模化发展的趋势逐渐显现,出资总额逐步扩大;第四个是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今年上半年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出资总额、成员数量分别是去年下半年的1.71倍、1.73倍、2.5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