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江苏农民合作社:东方风来看淮安

日期: 2008-08-15 16:02 作者: 来源:新华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注册资本50万元,现有社员5户……”7月31日上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养殖户董硕东,高兴地从区工商局拿到了“董氏畜禽专业合作社”的执照。

  与董硕东一样,在淮安,越来越多的农民如今有了一个新身份——“社员”。到今年6月底,江苏淮安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有850多个,参加农户达2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1.5%。这些合作组织为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总收入12.5亿元,盈利1.5亿元!

  “30年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思想解放带来的巨大变革。今天,在新一轮思想解放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性、战略性举措。”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和农民增收致富,不仅需要将看得见的资金、资源向农村集聚,更需要为农村注入无形的、充满活力的新生产关系要素。”

  为此,在7月25日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淮安明确了一个新目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到2010年,力争全市参加合作组织农户比重突破40%!

  农民高高兴兴做“社员”

  王玉祥,淮阴区凌桥乡泗河村的一位普通农民,种田10亩。“今年,田里全改种有机稻了!”已成为凌桥米业专业合作社“社员”的他兴奋地向记者诉说一项项新变化:肥料是合作社提供的有机肥,比普通化肥便宜10元/包;改打生物农药,价格低打的次数还少;生产出的有机稻1.5元/斤,价格比普通稻高5毛钱,由合作社统一收购……这样算下来,同样种一亩稻,成本比以前降了100多元,收入却增加了500多元,每亩纯收入达到1200元。

  在淮阴神州鸽业合作社,“社员”周超的鸽场刚刚投产。“总共养了1200对种鸽。”他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对养鸽并没有多少经验,但并不担心,因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我不用多烦神,只要把鸽子养好就行。”

  神州鸽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兵告诉记者,合作社里像周超这样的养殖户已有近500户,规模最大的养5000对种鸽,最小的也有几百对。合作社通过两家加工和种鸽团体社员,把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并与市场对接,“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收入延伸到了加工与流通领域。”

  “农民专业合作社离不开农民经纪人和能人大户的带动,但合作社的主体必须是农民,受益最大的也应该是农民。”淮安市政协副主席、市农工办主任王士高介绍说,“合作社就是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钱让农民赚!”

  “新集体”带来的不光是富民

  作为农村基层新的组织形式,专业合作社在带给农民实实在在收益的同时,也成为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今天早晨又向苏南调运了114头猪,明天早晨再补栏140头。”7月29日下午,在淮安清浦区盐河镇生猪养殖合作社,社长陈明忠正在统计当天的进出台账。他告诉记者,合作社一头连着社员,一头连着市场,我们每天都要及时沟通,信息灵着呢。早在2005年3月,陈明忠就牵头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当时只有50个会员。去年,大伙儿出资301万元,注册成立了合作社。社员现在增加到209户,其中有一家饲料加工企业、两家运输户。“合作社每年向苏南市场提供生猪8.8万头。在合作社带动下,养猪大户越来越多,规模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就已经有4家。”

  一个合作社带动的是一个特色产业。淮阴区农业局局长朱彦清认为,合作社是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淮阴正在打造生猪、蔬菜、家禽3个10亿元产业,这其中就离不开合作社的支撑。比如设施蔬菜,全区种植面积已达到10.5万亩,黄瓜协会、辣椒协会等17个协会和合作社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市场竞争,农产品同样需要品牌。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走上品牌之路。

  7月29日下午,记者走进淮阴凌桥米业专业合作社的一间小会议室,只见这里摆满了各类证书奖牌。“我们合作社的‘凌优’、‘凌桥’、‘苏凌’大米品牌,已连续六届获得全国稻米展览会十大金奖。”合作社社长王宗凯介绍说,合作社目前有3612户社员,基地面积1.5万亩。

  为了打造品牌,合作社在种植服务上实行“四统一”: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治虫、统一收割。为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合作社鼓励社员买插秧机,除了国家补贴外,合作社每台补助2000元。合作社还有两项特色服务:农业保险服务,由合作社帮助社员支付保费;“粮食银行”服务,由合作社提供免费仓储服务,社员可随行就市提取现金。

  当地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产生的效应还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多年来严重弱化的村级集体经济随之崛起,从而为加强新农村建设乃至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抓手和基础。

  合作社需要政府“送一程”

  作为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随农村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但淮安的经验表明,在合作社发展中,政府不应只作壁上观,而应该、也完全能够积极作为。

  没有产业基础,合作社就难以发展壮大。淮阴区棉花镇副镇长郭维功感慨说,正是政府规划并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合作社提供了产业基础。比如,依托已成规模的西瓜产业,该镇成立了西瓜协会,现已有会员428名,建立种植基地1280亩,所推广种植的“早春红玉”和“黄牌麒麟”两个新品种,售价比普通瓜高出一倍,成为当地的一大品牌。

  发展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带动很关键。政府通过农业招商引入“航空母舰”,不仅直接富民,也为合作社发展拓展了空间。如今在淮安,全国肉制品第一个品牌河南双汇集团已投资办厂,3—5年可带动周边农户每年养殖肥猪50万头;大连韩伟集团、广州温氏集团、泰国正大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也相继落户淮安。这些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建立直接联系很难,合作社则作为桥梁和纽带,将分散的农户与加工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专业合作社既要量的增加,更要质的提升。为此,淮安对已经成立的专业合作社,特别注意加强引导和规范,鼓励其向股份制、公司制发展。市里在给予财政信贷倾斜、税收规费减免、用地用电照顾等支持的同时,还建立健全指导服务体系,对合作社带头人进行市场和法律培训。目前,市、县(区)农经部门都专门建立了合作组织辅导机构,每年培训达1000多人。

  “培植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淮安的经验是‘五个围绕’”。淮安市委常委王友富概括说,围绕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开展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创办;围绕发展思路和规范运作加强培训;围绕设施农业和产品收购给予扶持;围绕项目引进和对外合作强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