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北京顺义农民合作社的“升级”路

日期: 2008-07-11 10:20 作者: 李庆国 赵经平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从首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说起

  在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北京新特新葡萄产销合作社。这也是北京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那是在2000年的时候,大孙各庄镇两年前动员农户引种的美国红提葡萄,刚刚到大面积挂果的时候,农民开始担心葡萄卖不出去,特别是种植大户们,一次投入了好几万元,就怕血本无归。面对这一情况,刘志林、张岐山、董承祥等10几个大户于2000年1月自发成立了新特新葡萄产销合作社。

  “像广东、深圳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客商用量较大,达几十万斤以上。这样大的果商,是不愿意与一家一户打交道的,都由合作社来洽谈、签订协议。”合作社董事长董承祥表示,由于农民有了自己的合作社,实现了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利益也得到了保护。

  “特别在生产资料的供应方面,合作社做了一家一户社员想干而干不了的事。”董承祥介绍说,种葡萄需要大量架杆、铁丝、农药等生产资料,过去社员个人到市场去买,不但价格贵质量也难保证。合作社就同区植保站、林业局、水泥制品厂等单位建立了固定的生产资料供应关系,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卖给社员的价格比市面还优惠5%。仅此一项,就为社员节省开支近100万元。

  这一新兴事物,在当时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农民渴望新的致富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时常遇到的技术、销售等诸多问题。”一位镇领导回忆当年组建合作社过程时说,这些问题只依靠原来的镇林业站等部门是无法解决的,必须探讨一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符合农民要求、得到农民认可的新的组织形式。

  也正是从2000年后起,顺义区委、区政府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并专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聘请原市人大农村工作室徐仁发主任为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的顾问,指导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展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载体,是降低农业市场风险,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顺义区副区长王振江说。

  政府助力引得春笋成林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新特新葡萄产销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顺义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起来,尤其是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农委和顺义区政府共同建设三高示范区,以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活动平台,形成园区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通过向农民推广示范应用研发项目成果,发动和组织农民成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掀起了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高潮。至2005年底,全区共组建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0余个。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民组织起来,产品规模有了扩大,生产标准能够统一,生产效益和闯市场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如北京绿泽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2007年全年收购社员生产的梨30万斤,平均单价为2元,苹果30万斤,平均单价为3元,与市场收购价格相比,梨平均单价高出0.5元,苹果平均单价高出1元。合作社2007年实现股金分红3.7万元,社员果品盈余返还4.6万元,带动社员亩均收入提高2500元,户均增收6000元。北京仁康金旺果品合作社主动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研发推广功能型保健果品———抗疾病、抗衰老的SOD苹果,单果平均20元—30元/个,市场供不应求,订单延续到下年的成果期,社员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

  但如同大多数地方一样,顺义的农民合作社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也存在比如运行不规范、带动不显著、发展不稳定和组织形式不统一等问题。“2006年后,特别2007年7月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区委、区政府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资源,指导和帮助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使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发展中规范阶段转变到规范中发展阶段。”王振江说。

  据了解,截至2007年12月底,顺义区15个镇共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1家,其中2007年依照合作法有关合作社组建程序成立了43家,规范原有的合作社18家。已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共44家。全区入社农户为5249户,占全区一产农户的17.5%。

  不仅仅是统购统销

  统购统销,降低成本,吸引大宗客户,这是合作社起初之于顺义农民的意义,但发展到今天,合社作的作用早已不止于此了。

  “创立农产品品牌,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对于大多数的专业合作社来说,只有依靠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抢得先机。”王振江说。这两年来,顺义的合作社逐步引导社员加强品牌意识,并开始注重品牌效应,走品牌战略。如绿泽果品产销合作社注册了“绿泽”、“黍山”两个商标,取得了市场的认可,进入了大型超市销售,而沿河绿地瓜菜合作社自2003年起被北京市有关单位指定为全国“两会”期间的瓜菜供应商,至今已连续供应4年。

  品牌的建立,离不开科技的推广,其中合作社的作用不容忽视。位于大孙各庄镇的北京绿奥蔬菜专业合作社,这两年来先后承接了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中国农大的试验、示范项目,使新品种、新技术在合作社首先得到推广应用。合作社利用其自有标准化基地成功地推广了设施小西瓜、甜瓜及反季节生菜等二十多个新品种,目前都已形成规模种植。试验成功的三个生菜品种,在全镇累计推广种植600亩,两个礼品小西瓜新品种红小帅、黄小帅已推广种植达百亩。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和发展,成为政府职能部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载体。同时,顺义区通过组织培训,重点培养了200余名合作社的技术骨干,使他们成为具有‘市场化、信息化、乡土化、社会化’的农村科技协调员,通过科技协调员的‘传帮带’,农业科技推广直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避免了直接逐一向个体农民推广,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综合效益更为明显。”顺义区农委主任闫志广说。

  要培育品牌,对产品的安全质量要求较高。这两年来,一些合作社自觉地建立起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安全监测措施,提高了农产品的整体安全质量。如寺上彩色花生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社员生产的花生进行严格的成分检测,规定彩色花生蛋白质含量比普通花生高出23.9%以上,每百克彩色花生含微量元素锌3.7克以上,硒8.3克以上,锌、铁、碘、白黎芦醇等微量元素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以及维生素E、A、B1、B2、K达到标准,才能进入市场销售,严格的标准,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

  问题与机遇并存

  毋庸置疑,顺义的农民合作社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之中,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比如部分农民对发展合作社的政策了解不多,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不够高,从而造成合作社地区发展分布不均衡,在全市达不到先进水平。合作社大多集中在产业环节的合作上,业务内容比较单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原产品比例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等。同时,合作社规范程度依然不够,存在隐患和风险。

  对于合作社现存的这些问题,王振江表示,下一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继续加强宣传培训工作,营造良好的合作社发展氛围,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继续为合作社发展营造环境、加强技术服务、搭建营销平台,引导合作社与市场直接对接,帮助合作社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

  “要支持合作社的产业向体系化发展。”闫志广说,“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其产业规模和市场知名度,对合作社现有的SOD苹果、有机苹果等保健果品以及奥运会供应产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特色农产品向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发展。二是整合资源,形成政策集成,政府职能部门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整合政策、资金和项目建设资源,在有条件的合作社中开展农业项目建设,增强其基础设施,提高其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加快品牌建设,为合作社产业向体系化发展提供可持续性保障。”

  “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全国花卉博览会的相继召开,顺义区迎来了空前的大好发展机遇。”王振江说,“在合作社建设进程中,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根据全区农业的地域特点和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农耕文化创意和花卉产销等产业的合作社,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和全区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打造农业生态商业圈,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