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协会到合作社胶州农民“抱团闯市场”
11年前成立的山东省首家奶农协会的胶州市洋河镇农民,积极探索“抱团闯市场”之路,农民合作社在这里又蓬勃发展起来。
在该镇农产品研发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基地,记者见到了合作社的社长葛玉钦。他告诉我们,在奶农协会的示范带动下,洋河镇先后成立了生猪、禽蛋、粉条、葡萄、肉羊等8个协会。目前,全镇发展起20多个畜牧养殖专业村、5个农产品加工专业村,极大地提高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规模和产量。
虽然协会组织的覆盖面比较广,带动农民致富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葛玉钦坦言,协会的组织形态仍旧属于松散型的合作。协会成员资金独立,联而不紧。一开始,养殖户都靠协会联系销售,但随着规模变大,有的养殖户便独立门户,自己销售;入会时规定的管理费,有的根本不缴;统一供应便宜饲料,原本是吸引入会的一个条件,可个别负责供应饲料的会员,慢慢从协会中分离,成了专业饲料供应商,协会被“架空”。
另一方面,协会虽然能帮助农户丰产,但保证不了大家腰包“丰收”。葛玉钦认为,行业协会只是个民间组织,毕竟不是经济实体,受人力、财力、信息等条件的制约,其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挑战。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洋河镇政府随即出台了扶持建立农民合作社的通知。7月2日,葛玉钦连夜召集行业协会成员以及镇里的骨干农户,商讨成立自己的合作社。2007年9月1日,洋河镇第一家农民合作社———洋河农产品研发专业合作社成立。葛玉钦担任社长。
“其实合作社就是一个农村种养行业的股份制公司,我们研发专业合作社由12个人发起,183名成员,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体。”说起合作社,葛玉钦非常兴奋,“我们的原则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
继农产品研发合作社成立之后,朱季农民股份合作社、青岛洋河葡萄专业合作社也先后成立。目前,茂盛养猪、洋河花生等三个合作社也正在筹划组建之中。
一场春雨过后,洋河镇朱季村村北人欢马叫,村民杜鹏古一家正在种春土豆。作为刚成立不久的朱季农民合作社中的一员,老杜一家的种植模式跟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销售。”杜鹏古憨厚地摸摸脑袋,“地还是自家种自家的,别人种俺还不放心。”
合作社利润如何分配?亏了怎么办?记者了解到,朱季合作社每年年底将提取销售收入的30%用于管理费用,30%用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金,剩余的40%全部按照成员的交易份额进行分红。“刚开始不能亏啊,”杜鹏古担忧地说,农民的积极性很脆弱,“万事开头难,开始亏的话肯定不行,所以压力也非常大,也更需要有关部门在资金、政策上多给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