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观光农业合作社旅游与农业双赢
“农家乐”有了集团化的合作社。合作社的成员分工明确,旅行社负责市场推广和客源招揽,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农庄)负责开发适销对路的“农家乐”项目。这一由旅游观光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袂激活“农家乐”市场的法人实体在浙江仙居县悄然出现。据了解,这在浙江省目前尚无先例。
这家成立于2007年6月1日的合作社,其工商注册名为“仙居东方乡村观光农业合作社”,主营业务包括“观光农作物的种植”和“观光鱼类的养殖”等,注册资本10万元。据县工商局负责人王德刚介绍,合作社融合了旅游观光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等多项功能,突破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传统单一模式,最大的创新在于首次把旅游观光纳入农产品增值服务范畴,使旅游成为农民既能增产又能增收的重要手段。
乡村观光合作社成立以来,对当地农家乐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整体包装。游客来到仙居体验“农家乐”,吃住和行程由旅行社负责,摘果、垂钓、吃农家菜等项目则由游客按“菜单”自由选择,各农庄负责接待。这一新颖的农家乐方式,目前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仙居田园杨梅农庄负责人朱明亮介绍,“田园”一直从事杨梅种植和销售业务,但2008年要发展成为春秋两季采摘、夏季纳凉垂钓、冬天赏雪景的四季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旅游点。除了季节性的杨梅采摘传统项目外,新增挖红薯、采玉米、钓溪鱼和野外烧烤等体验式“农家乐”新项目,这得益于加入合作社后,旅行社提供的充足的游客保障,让后顾无忧的农庄可以腾出手来,丰富“农家乐”的经营项目和服务水平。
在专门经营当地特色农家菜的吴桥休闲农庄,一个由农庄股东投资兴建的仙居特色农产品集散市场即将破土动工。吃完“农家菜”,再买“土特产”,农庄负责人王萍萍对市场前景充满了信心。
合作社的成立,农民是直接受益者。田园农庄的农户、福应街道岭下村的丁德勇算了一笔账:2007年他家100多株杨梅的收入高达4万元,比2006年翻了一倍多。原来,前几年,每到杨梅成熟,他和家人每天起大早先上山采摘杨梅,然后挑着担子进城沿街叫卖或者转好几趟车到杨梅市场卖,一天下来,人累不说,人手还忙不过来。后来是农庄上门按保护价收购,情况有所好转。而去年是经合作社介绍来的客人自己到果园直接采摘,自己则坐在杨梅山下按游客的人数及采摘的数量收钱。他高兴地说:“现在只要一门心思种出好杨梅,成熟后坐等客人上门采摘,不花一分钱推销费用。”据田园农庄统计,仅2007年的杨梅采摘期,新成立的合作社至少为农庄的杨梅种植户增收近20万元。
事实上,作为大股东的仙居东方旅行社同样看中的是合作社所蕴藏着的无限商机。杨梅采摘前,手中握着30余家农庄的丰富杨梅资源,公司早早派出了专人赴上海、杭州等地推广“杨梅果园采摘”新项目,由于采摘线路丰富,接待方案周全,吸引了大批游客,游客人数一度火爆得超出了旅行社的实际接待能力。
仙居县农家乐虽然资源丰富,目前有25个村直接从事农家乐项目,经营户超过1500多户,但市场能力却远未能得到有效开发,最主要的症结在于传统“农家乐”经营者习惯于“单打独斗”,引不来客,更留不住客。县农业局副局长陈礼进认为,合作社的成立至少有3大优势:农业与旅游的对接,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营模式;休闲观光农业的集团化操作,形成“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找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旅游与农业的优势互补,则有助于实现旅游与农业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