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专业合作社,舞龙打狮唱大戏
“跟着协会走,产销不用愁。跟着协会干,农民有钱赚。”每次碰到乡亲们到我家打听致富经的时候,我总是会把这几句顺口溜说给他们听。我叫刘祥富,住在安远县车头镇。说到我,还是有些人认识我的,别人给了我“种果大户”、“养殖能手”等好几个头衔,但你们不知道,前几年的我却没有现在那么“兴时”,搞种植可吃了不少“亏”,后来在产业协会的帮助下才得以重整旗鼓,来了个“咸鱼大翻身”。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所在的车头镇就开始利用区位、自然等优势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种植特色瓜果之路,我也顺着这股春风,承包了10亩地种上了大棚西甜瓜。“那时候种瓜简单卖瓜也不难,到瓜成熟的时候,就租了个货车把采摘下来的瓜连夜运往广东,由于价格不贵又新鲜,每批都能销售完。”看到种瓜的效益还不错,我随后又承包了15亩地扩大种植规模,准备大干一场。规模扩大了,产量随着增加,但市场变化却没有给我好“脸色”。“顾客不是嫌瓜型不好看,就是担心瓜没有商标有农药残留不敢买,一批西甜瓜使我损失2万多元!”
“瓜是用来吃的又不是用来看的,买个瓜还要看商标……”正在我为这些弄不明白也想不通的问题急得茶饭不思的时候,镇里的“赣之源”瓜果产业协会理事长廖水长得知我的情况后,特地来邀请我参加瓜果协会。起初我还不太在意,认为参加协会只是挂个旗号,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自从入了协会,我的大棚西甜瓜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协会的调控下,我不但根据市场对西甜瓜品种结构进行了彻底的调整和改良,引进了红玉、绿美人、黑宝、佛手、红太阳等10余个集观赏、食用于一体的工艺甜瓜新品种,还在大棚建好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协会技术员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应用滴灌、无土栽培等现代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按照协会制定的育苗、嫁接、授粉、施肥、测温度等一系列严格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我还饲养了猪,建起了沼气池,一年出栏200多头猪,光沼气渣肥料一年也能节省生产成本1万多元。到销售时,协会便统一产品商标和包装,统一实施市场开拓计划,并利用自办的农产品推介网站,把产品信息在网上进行发布。品种丰富、商标齐全、包装精美,我种出来的瓜以其一流的品质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欢喜,再也不用来回跑销售,自然有客商闻名而来。如今,我的大棚西甜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了35亩,年产量160多吨。
瓜好卖,也用不着发愁了。以前的“单打独斗”让我吃了不少亏,我也认识到自己只有跟着协会干才有更广阔的空间,因为协会是我老刘的致富之源活力之策。(刘祥富口述刘雨华整理 )
合作社是我们的主心骨
我是兴国县均村乡茂段肖太久。看到挂满枝头的脐橙,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原来丰产不丰收,愁销路;而现在,我不愁脐橙的销路了,因为,前不久加入了县“将军红”脐橙合作社,一下子让我吃上了“定心丸”。
说起脐橙,我在村里也算小有名气,种了10多年的脐橙,现在,已有100多亩的面积了,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最担心的是不能很好把握市场行情,到头来少赚一笔。这一点,我们许多果农都有这样的“心病”。好在县里及时发现了我们果农发展的困惑,县里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兴国脐橙真正成为一项富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提出“把兴国建成赣南北部脐橙产区龙头县”的目标。推出了以“龙头企业+果农”的形式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打造自己的脐橙品牌。
不久,我了解到,将军红实业有限公司是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正在建设万吨脐橙气调保鲜库,保鲜后的脐橙可达到色泽鲜艳、水分保持好、口感不变、贮存期长的要求,保鲜期可达6个月以上。同时,该公司在北京、华北五省和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建有营销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于是我们60多名果农看到了主心骨,积极与公司联系,商议成立将军红赣南脐橙合作社。今年8月10日,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以“入社自愿、地位平等、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脐橙”,切实保护果农利益,促进果业大发展为目的。加入合作社后,我们只要交上1000元的会费,就享受到生产资料的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等服务,把合作社真正建成果农之家。
新经济组织是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的重要内容。我市在坚持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明确提出了组建新经济组织的要求,即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目的是把单家独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走向现代化。
三年来,我市按照“一个产业确定一个工作班子、完善一套发展规划、制定一套扶持政策、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筹集一块配套资金、抓好一批产业基地、组建一批合作组织、建设一条服务体系”的发展思路,不断调优农业结构,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建设,建立完善“协会+合作社+互助组+龙头企业”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在全市抓好100家示范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同时抓好一批示范乡镇、示范村的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市里出台了《赣州市示范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在优势产业中抓好5至10个不同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培育和建设一批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
目前,我市基本做到了有农业主导产业就有相应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且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多样化发展的势头。在合作形式上有专业组织+市场、公司+专业组织+农户、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农户等;在组织方式上有农村能人牵头领办的,有依托经济技术部门创办的,有依托公司、供销社兴办的,等等。二、合作的意识明显增强。三、合作的领域逐步拓宽。合作的行业由单纯的生产合作,逐步拓展到生产流通、加工等诸多环节。合作的范围由原先的村、组内少数农户,逐步扩大到跨村、跨乡、跨县合作经营。四、合作的要素逐渐增多。由最初简单的生产合作,逐步向信息、技术、土地、信用等要素合作。五、合作的成效日益显现。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实现产供销对接、贸工农一体化,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增效。六、合作的机制不断规范。目前,合作组织普遍组织机构健全,协会章程比较规范,普遍设有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其领导机构实行会员民主选举。
为加快培育发展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对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去年,我市进行了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申报工作,这次申报共收到全市各地报送的79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有行业协会59家、专业合作社17家、股份企业3家。今年,在此基础上,全市做好了100个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申报工作和分管领导挂点合作组织工作。同时,市供销社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编写了《赣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操作指南》一书初稿,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训方案。
同时,市政府相关部门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办证、收费等方面实行优惠,在贴贷、税收、用电、用地等生产要素方面推行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展经营领域和利益空间;金融部门在信贷资金投放上给予倾斜,加大对实力强、后劲足、前景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力度,积极为其在生产、购销上排忧解难;市财政每年还筹集200万元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筹集资金200万元,每个县(市、区)每年筹集5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据统计,目前,赣州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354个,覆盖了50余万的农户。(来源:赣州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