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抱团经营 四川简阳市杨家寺村村民转身变“股民”

日期: 2007-06-19 09:59 作者: 韩国梁 张红霞 来源:四川新闻网 【字体: 打印本页

  5月25日下午,四川简阳市平泉镇杨家寺村2组组长谢正勇与3组组长钟耀华、5组组长张跃金又碰到了一起,他们几乎每天都会凑到一起讨论田里蔬菜的事,商量着如何把大棚整得更好,带着村民赚些钱。杨家寺村的100多户村民自发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在政府的帮助下投入50万元,现在老百姓积极性高涨,宁愿不干自家地里的活,也要到大棚里来“上班”。

  农民入股组建合作社

  杨家寺村位于国道319线边上,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发展规模化产业。”专家经过对杨家寺村的考察,提出了建议。产业化经营,就是让农民组建合作社。

  今年1月,平泉镇开始发动杨家寺的群众,让农民入股组建合作社,这对农民本身也是件稀罕事。198亩蔬菜大棚,总共投入了50万元,其中政府垫资5万元,农民自发投资了45万元。农民以土地、资金和劳力入股,土地折算价为400元一亩,劳力按每天15元算。50万元的投入,如果按每股100元来算的话,50万元就是5000股,一亩土地就是4股,一天的劳动力就是0.15股。到最后分红时,参股的农民就能根据自己入股的数量得到相应的收益。

  此外,为了鼓励大家参加合作社,平泉镇政府还对以土地作为股份入股的农民有400元每亩土地的保底收入。

  一季蔬菜就可收入60万元

  天气炎热,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却干得热火朝天。合作社办得好不好可直接关系着大家的利益,入社的村民们便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如何把大棚侍弄好上,以至于出现了人人抢着到大棚里来“上班”的场面。

  今年,杨家寺村的蔬菜合作社第一季蔬菜就让入股的村民看到了希望:由于今年蔬菜市场行情一路看好,杨家寺村的黄瓜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村民把种植的黄瓜拉到市场上打批发,每公斤可以卖1.2—1.6元钱。谢正勇估算说,今年黄瓜一亩地预计将有6000—7000元的收入,这比常规每亩地多收入4000元。“第一季蔬菜下来,根据现在的市场行情,保守地估算整个合作社将会有60万元的收入,这一季蔬菜就把投进去的成本赚回来了。”合作社的理事长钟耀华估计。

  有人不敢再往合作社投钱

  蔬菜合作社从成立到如今黄瓜、丝瓜见到收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几次生死攸关的考验,这也充分暴露出了阻碍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短板”问题。

  2月中旬,一连几天的高温天气,由于村民不懂管理技术,大棚里的菜苗被高温烧坏了,烧苗面积达50%以上。3月下旬,5组的村民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把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席卷,损失了1万余元。更让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今年4月份,正值白菜卷心的时候,一场酸雨使数十亩白菜受损,眼看到手的3万元收入也成了泡影。一连串的打击,5组的5户村民便动摇了,他们不敢再往合作社里投钱,表示只愿意到大棚里打工,挣点儿工资。

  张跃金说:“合作社5个月的运营,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也长了见识,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许多问题我们都还不懂,我们的实际能力与市场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当前,杨家寺村在发展好蔬菜合作社的同时,正在加紧筹备枇杷、技物、营销3个新的合作社,资金、技术、相关政策扶持等“短板”同样制约其发展。

  农民抱团后如何走?

  农民抱团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怎样才能走的更远?记者连线省农科院副院长黄钢。黄副院长说,资金不足、管理、生产技能薄弱等都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尤其是农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在没有业主介入的情况下这些“短板”更须解决,由于农民自身先天条件薄弱,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就弱。今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正式实施,杨家寺村的蔬菜合作社能够得到政策优惠和贷款支持,发展环境会大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