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专业合作社 助农敲开市场大门

日期: 2007-06-12 10:51 作者: 来源:经济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编者按  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专门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也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推进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这部法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全国共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5万个,加入的农户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带动非成员农户324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3.5%。如何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以新型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何组织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经济日报记者深入北京、河南、陕西、四川、广东的乡村,倾听着农民的心声……

  北京通州

  蔬菜合作社  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经济日报记者  王  晋  徐文营

  调查地点:北京市通州区  县镇草厂村

  发现:5月31日,一场中雨把地面浇得又湿又滑。  县镇草厂村的村民杨士珍高兴地从自家的大棚里采摘着贝贝南瓜。“你看,我们种的贝贝南瓜,长得不大,但市场很认可,无公害,有栗子味!”

  这贝贝南瓜在国际市场可是个俏东西!别看它个头只有拳头大小,其貌不扬,但由于口感好、有药用价值,在大超市每个能卖到4—5元。在草厂村,村民仅贝贝南瓜就种植了80个大棚,产量达60吨。正在村里的北京三安农业科技集团副总裁顾向科说:“这是贝贝南瓜在这里首次种植、首次上市,大部分出口,小部分在大城市销售。认识这个瓜的人不多,记得有个大妈买菜时说,你们怎么把没长大的倭瓜摘了?现在大家慢慢认识它了,在有些社区都成抢手货了!”

  草厂村的农民几乎家家有大棚,设施农业搞得有声有色。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三安公司“撑腰”,种出来的瓜菜不愁销路。

  菜农种菜,要按照三安公司的要求种。施什么肥、什么时候施,打什么药、什么时候打……规定十分详细。村民说:“种了一辈子菜,还真是头一回见这么‘丁是丁卯是卯’的规矩,不常看看说明怕记不住。”按要求种菜,三安公司保收购营销,村里的农民增收速度大大加快。

  村里的100多农户一起与三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村支书王连明说这种合作是“来料加工”,公司提供原料————种子、化肥、农药,村民们在大棚里将其加工成产品————蔬菜,最后公司出钱收购产品。

  草厂村是“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有1650人,450户,耕地面积3500亩,已经建起了726幢大棚,现在已经做到“一户一棚”,村民以大棚种植为业,每个大棚每年能获纯利润1.5万元左右。

  过去,草厂村是远近有名的穷村,村民遇点事就有亏空。这里是盐碱沙化地,农民靠扫碱卖碱赚钱,家家户户扫碱面。王连明下定决心要“治穷”,2003年5月起,动员大家搞设施农业,一些村民不愿意,他们不相信土地上还能生出钱来。他带领党员先建设了党员示范基地,自筹资金20万元,建了12个温室大棚,不到半年,示范基地就获得近5万元的经济收入。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开始搞大棚种植。2006年初,北京市三安公司开始与草厂村合作,“公司+政府+农户”,共同发展,公司出技术、出种子、出农资,村民出劳力,公司收购价不低于成本价,实现了双赢。

  2006年3月,草厂村蔬菜种植合作社成立,还注册成立了绿玉配送有限公司。合作社社长杨士珍说:“大家抱成团,成立合作社,这样和菜贩谈起来就更有优势了,要让他们围着我们转,而不是我们看他们的脸色。”现在,合作社规模发展迅速,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了50多户成员。

  “村里自打办起了这个蔬菜种植合作社,我们靠种菜致富的信心就更足了。”村民王士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蔬菜种植让他家每年都有1万元以上的纯收入。在草厂村,村民们还试种了哈密瓜,今年首次上市,他们还将尝到水果种植致富的甜头。

  算账:“我们种的哈密瓜甜度高,味道好,上市早,1年4茬瓜,稳赚2万元。”杨士珍这样算账。三安农业集团给农户的收购价比市场价高10%,而且免去了农户种子、农资的投入。如果市场价格过低,公司还将依照农户的劳力、土地成本,按保护价进行收购。如此优厚的条件,所提出的要求只有一个:严格按照公司要求种植。建一个大棚,农民投入5000元,当年最多纯收入8000元—1.5万元。去年,这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现在大棚有1400亩地,占全村土地的1/3左右。村里下一步还想继续建。

  点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草厂村发展中追求的目标。由于与科技公司携手,公司免费指导农民生产绿色、优质、平价的食品,以当地、当天、当时的产地收购价收购,农民随着公司品牌的提升逐渐致富。这种合作共赢,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在无公害蔬菜种植的热潮中,草厂村富起来了。科学化、规模化之后,品牌化将是当地蔬菜种植的下一个目标。

  广东德庆

  柑橘协会

  给农民带来实惠

  经济日报记者  鲍晓倩

  调查地点:广东省德庆县马圩镇马圩村

  发现:细雨初歇,满园绿色的柑橘树上挂着一个个晶莹的果子,煞是好看。“到11月来,贡柑都熟了,就更好看了!”果园的主人李德清在一旁说道。

  李德清是广东省德庆县马圩镇马圩村出了名的懂技术、会管理的种柑能手。“我的果园里没什么病果、弃果,我种的贡柑去年卖到了3块钱一斤,10亩贡柑挣了30万元。”今年50岁的李德清皮肤黝黑,笑起来脸上的纹理更深了。

  从前,李德清在广州市打工,这些年,种柑橘效益越来越好,他再也不思量着出去打工了,现在,他还成了德庆县柑橘协会的理事。

  我们问起柑橘协会的事儿?李德清回答的质朴:“如今,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是有组织地去解决,这多好!”

  在协会的组织下,当地农民正尝试着运用市场规律规避农业种植的风险。2006年是贡柑价格波动最大的一年,不少果农都持观望态度,总希望等价钱最合适的时候出手。“协会一看,这可不行,我们经过充分市场论证后,通知会员在收购价2.2元一斤左右时卖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算下来,我们会员去年没有亏的。”副会长甘二聪说。

  德庆县柑橘协会成立于2005年9月,是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由果农组织成立的,如今已经有了6000多会员。甘二聪介绍说:“柑橘协会每年都组织种果大户和销售大户到全国各地考察市场,目前,已经在珠三角、长三角、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地的5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160多个销售网点。”

  让当地农民舒心的是,2006年柑橘协会成立农业配送公司,这样,农民在家门口儿就能买到放心肥、平价药。在农业配送公司官圩镇门市部里,各类杀虫剂、除草剂、叶面肥、复合肥整整齐齐地码在货架上,“像这样的门市部我们一共有14个,县里每个镇都有,还有两个开到了村里,每个门市的农资都有300多个品种,质量好、价格低,起到了平抑农资价格、稳定农资市场的作用。”农业配送有限公司梁健说,“对那些要扩大种植规模但资金不够的农户,公司还可以给他们赊账,等收了柑橘卖了钱再还。”

  “我们之所以叫农业配送公司,就是因为我们不只把农资配送到镇里,还把技术也配送下乡了,现在,果农遇到有什么技术难题,上这里来就行,技术员也总往村里跑!”梁健笑着说。

  算账:先算一笔有形的账,德庆柑橘协会成立了自己的农业配送公司,所以德庆农资价格比周边地区低10%—15%,这样,一亩柑橘可降低生产成本100元左右,全县农民可减少支出2000万元。更多的无形的账恐怕很难计算,尤其是协会在技术和市场销售方面给农民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点评:有了柑橘协会,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农户实现了与市场对接、与技术对接、与农资对接。柑橘协会基本上解决了柑橘产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实现了组织化生产和销售,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川自贡

  养殖专业协会把“服务”放在首位

  经济日报记者  钟华林  通讯员  鲜  青

  调查地点:四川自贡市富顺县卷坝村

  发现:找到富顺县卷坝村水产养殖协会会长杨必才的时候,身材矮小的他正在自家的鱼塘间走来走去。由于常年和水打交道,老杨皮肤黝黑。听说记者要采访他,一屁股坐在门槛上“答记者问”。

  “今年鲤鱼和鲫鱼特别好卖,现在到处都有人来买,早就没货了。青波、黄辣丁这些投资大,长得慢,卖得也慢,我只有4口塘子养,幸好今年也都卖出去了。”

  老杨手里有40多亩鱼池,堪称全村“之最”。听说1亩水面的鱼苗可以卖到1万元,大家纷纷猜测他今年能赚多少钱,老杨连连摆手,“40亩鱼塘是我们四兄弟一起承包的,哪赚那么多哦,也就两三万而已。”

  老杨虽然不承认赚多了,可也说漏了嘴,“我买了床被子,别人说是保健品。”站在一旁的村支书荣知聪笑着说:“老杨,那一床保健被子要好几千哦。”

  身兼村支书和镇农技站站长的荣知聪跟杨必才早年就认识,现在的村水产养殖协会还是在荣知聪组织下成立的,这让荣知聪十分自豪。

  “当时选会长比选村主任还紧张,硬是一人一票投出来的,最后我54比53胜出了。”杨必才一提起这事儿显然兴奋起来。

  人均只有几分地的卷坝村能叫响“全省最大水产苗种生产基地”的称号,正是水产养殖协会的功劳。在协会的旗帜下,这些年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改造整治鱼池280亩,新建鱼池70亩,全村鱼苗产量由1亿尾增加到1.4亿尾,并引进青波、黄辣丁等5个优质苗种……卷坝村专业化、规模化的水产苗种生产基地就这样有了雏形。

  为了搞好村里鱼苗销售工作,杨必才和荣知聪可没少东奔西走。尤其是荣知聪通过农经网为水产养殖协会发布销售信息后,效果十分明显。如今村里鱼苗已销往云南、贵州及邻近的宜宾、乐山、内江等地,老杨家也卖断了货。

  算账:现在卷坝村水产养殖协会有会员224个,辐射全镇。去年最大一笔买卖一次就卖出去60多万元。“协会可以协调,张家的客户要鲫鱼10万尾,张家塘子不够就可以通过协会从其他养殖户那调一部分,大家都有销路嘛。”

  “做会长一分钱都没有,我还倒贴3000多元,可村里鱼苗牌子打出去了,协会的牌子打出了,自己的鱼苗效益也就无形中上去了。”老杨不愧是“鱼苗王”,算盘就是拨得响。

  点评:为什么同打“专业协会牌”,有的地方发展得红红火火,有的地方却难有所作为?这里,关键要看专业协会的工作到位不到位。如果专业协会在农民需要的方面没能很好起到作用,村民们对协会当然就不太满意。要想专业协会有好的发展,还得像卷坝村水产养殖协会那样,把“服务”放在首位,成为农民的“贴心人"。

  河南三门峡

  专业协会成为农民致富好帮手

  经济日报记者  王  伟  通讯员  刘佰洋

  调查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天池镇石泉村

  发现: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高延寿一家麦收前喜迁新居。望着自家气派的二层小楼房、整洁的院落,高延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逢人便说“是辣椒协会帮咱致了富!”

  高延寿是三门峡市渑池县天池镇石泉村四组村民,3个孩子在校读书,负担重,生活拮据。2002年,天池镇号召种植辣椒,他积极响应,带头种辣椒3亩,在镇政府和辣椒协会的指导帮助下,使用良种,科学种植,规范管理,当年收入便达到4000多元。2006年,由于辣椒市场行情见涨,他家辣椒收入突破了2万元,家里新添置了摩托车、彩电,装上了电话、用上了手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天池镇,4万多农业人口中种植户达到95%以上,近12万亩耕地,种植辣椒4.5万亩,辣椒产业成为了天池镇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003年,渑池县成立了县级辣椒协会,围绕“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板块经济”的指导思想,以引导、规范、指导、服务为宗旨,按照“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为全县的椒农提供科技推广、市场信息、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系列化服务。

  正如渑池的辣椒协会一样,活跃在三门峡广大农村的各种农村协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灵宝市大王镇吉家湾村蔬菜协会,组织樊社琴等人种植西葫芦,去年种植1200棚,实现产值1200万元;灵宝阳平果品协会引导农民种植小杂水果。九营村的马会琴种的两亩“金太阳杏”,夏收后一算账,比以前种的土杏多收入3000元;三门峡卢氏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2004年该县横涧乡成立“粉业协会”,引进豫薯6号、7号两个新品种,注册了“老季”牌、“纤丝缘”牌两个商标,运用传统和现代工艺生产出来的“横涧粉条”,远销郑州、西安等地。去年协会带动800户农户种红薯3600亩,加工粉条160万斤,销售800万元。

  三门峡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得有声有色,有关部门的扶持及科学的管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三门峡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适应市场农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措施,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2004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就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出台了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强化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措施。同时,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争取信贷、税收和土地、水电使用等方面的支持。

  依法按章运作,是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保证。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坚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三是坚持民主管理和参加或退出自由的原则。四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利益连接机制。内部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对外经营取利润最大化,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还利用信息网络优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台阶。有关部门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信息网站,培训信息员,通过现代科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算账:三门峡市渑池县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余亩,总产值达3亿元,初步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截至目前,三门峡市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60个,资产总额2.6亿元,户均收入5670元,带动4.3万农民实现致富。

  点评:农业合作协会的发展,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并促生了一大批的农业龙头企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陕西三原

  果品协会

  带领果农闯市场

  经济日报记者  刘晓辰  通讯员  李  碧

  调查地点:陕西省三原县马额镇

  发现:在陕西省三原县马额镇一片茂密的果园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着疏果的谢育春。这个朴实的中年农家汉子,是马额果品协会的会长。他不仅自己靠种苹果致富,而且带领马额的广大果农走上了富裕路。看着枝头上刚刚成形的小果子,谢育春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看这些满树的果子,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提起马额镇的水果,在去年12月的上海果品交流会上可算出尽了风头。谢育春说,三原县果品展台上色泽鲜亮的石榴和苹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客商,“马额苹果”成为抢手货,每个石榴竟卖出40元的好价钱。好消息传到马额镇时,果农们高兴地说:“咱的果子能走进上海,卖出好价钱,多亏了果品协会呀!”

  马额镇位于三原县北部塬区,平均海拔高度在540米,适宜各种优质果品的生长,特别是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果品个大、色艳、味甜,在整个塬区数得着。

  前些年,马额的苹果主要靠外省客商来本地收购,家家户户单枪匹马,靠在地头等客商,价格越谈越低。加之生产技术跟不上,果品产量低。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把马额的苹果产业做大做强,镇政府积极组织专业协会,充分调动各村的果农及经纪人进协会,想办法、出主意、找信息,为马额的苹果找出一条路子。

  经过几年的摸索发展,马额果业果品协会已有会员近千人,遍布马额镇十一个行政村。协会从技术、信息到销售全程服务,入村、入户为果农进行技术指导。每到苹果生长的重要环节,协会就聘请果树专家进村入园传授技术,请三秦都市网专家对群众集中培训,并先后为果农发放各类技术光盘200余盘,科技资料两万多份,进行科技培训60多场次。

  现在,马额镇的果农栽种苹果的技术已经大大提高:已改集中施肥为分期施肥,改重视化肥为重视土肥,改密植为稀植,改见枝就截为枝条放长,改施中氮磷为施钾及微量元素,进一步提高了优质苹果的生长。此外,协会积极引进新品种苗木,接穗1.6万株,得到果农的支持。2006年,三原县果品协会协助县政府在马额镇郑家村成功举办了“三原县首届时令水果推介暨赛果大会”,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大大提高了产品知名度。

  通过培训引导,马额镇已经产生了500多名乡土人才,他们成为果业协会的主力军,他们穿梭于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开拓市场。谢育春说,现在马额的苹果80%已销售外地,在上海的两大果品市场上,80%的苹果来自马额,并成为每年上海果品交易会上的“热门”货。

  三原县委书记刘涛介绍,为了不断加快培育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县里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的规范、培育和壮大放在了非常突出位置。

  算账:目前,马额镇43200亩耕地,果树面积已达3.5万亩,其中苹果面积3.2万亩,葡萄面积2000亩,其他杂果面积1000亩。苹果年产总量37000余吨,优果率达8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马额镇已成为三原县优质苹果产业和杂果生产基地。

  点评:像三原县的果品协会一样,农村专业合作社从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于农民,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但农村专业合作社要得到发展、壮大,有关部门需要强化培训,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队伍,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