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江苏:合作社催生百万“农业工人”

日期: 2007-06-08 11:13 作者: 蔡逸 陆健健 来源:江苏经济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这西瓜还有20多天就能上市了,你们城里人可爱吃我们这西南岗的西瓜啦!”走进江苏泗洪县刘营村刘中组村民刘国楼的瓜田里,记者看到西瓜已经结出了乒乓球般大小的果实,十分逗人喜爱。说起刘大爷,在当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西瓜合作社最早的“农业工人”之一,种植了10亩“瓜套棉”,其中,西瓜亩产8000斤左右,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由于套种了棉花,每亩还能收入1500多元,这样算下来,这10亩地一年就能给刘大爷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

  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经济主体,这也意味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告别了过去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形式,成为合作社里的“农业工人”。与传统的农民相比,他们虽然仍然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内涵和形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走进盱眙县三河农场养鸭场,一排排整齐的养鸭房,让人感觉到如今养鸭也像企业一样“规范”。据兴农鸭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增金介绍,合作社不仅给农民提供鸭苗,而且连防疫、饲养技术、饲料等都提供规范化的服务,并和农民签订了收购合同,不管市场价是多少,至少让农民每只鸭能赚1.5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周边的农民纷纷开始养鸭,目前已经发展到70户社员。

  养鸭业的红火,甚至带动了外来农民前来“打工”。泗洪农民王秀富告诉记者,原来自己家里只有3亩田,每年种两季庄稼,一年纯收入顶多2000元,后来进城打工,年收入也只有5000元左右。今年,他怀揣4000多元来到了三河农场打工养鸭。“养鸭子,一茬我就成了个万元户!”谈起自己的“养鸭经”,王秀富笑得合不拢嘴。他指着毛绒绒的鸭子给记者算了笔账:“鸭苗一只才5元,防疫也只要2毛/只,一茬鸭子大概4000只左右,养到第42天就能卖给合作社,纯收入就有1万多,一年能养7-8茬,收入可不就有七八万么!”如今,尝到甜头的王秀富已经把老婆、儿子都带到了这里,过起了“养鸭工人”的幸福生活。

  在生产方面,“农业工人”不必自己操心,而由专业合作社统一引进新品种和好技术,统一操作规范和质量要求。在常州横山砂梨合作社,记者碰上了横山桥镇省庄村村民冯如群大爷。他指着自己的8亩梨园告诉记者:“不但果苗是合作社提供的,连何时施肥、打药、套袋,都有统一的执行时间和操作方法,甚至不允许我们自己购买农药哩!”

  而在销售上,“农业工人”更是彻底告别了“卖难”、“卖贱”,合作社一般会跟社员签订保护价,社员们只要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就行。泗洪县西南岗西瓜合作社组建近2年,没成立前,农户生产的西瓜销售无保障,有商贩来就多卖点,没人来收就堆在田头任凭雨打风吹。成立西瓜合作社后,由合作社负责联系销售渠道,西瓜的销量和价格均有了保障,高的时候能卖到5毛一斤,平均比市场价高出5分钱。目前,村民有700多户,加入西瓜合作社的就达近300户,经常接到苏州、无锡等地要求买西瓜的电话,供不应求。

  与传统农户相比,“农业工人”的收入显然高得多。以常州横山砂梨合作社为例,引进的一种果苗市场价15元/斤,而通过合作社批量购买,给社员的价格只有8元/斤。社员冯如群大爷告诉记者,自己的8亩梨园,丰产期亩产可以达到5000斤,年收入可达18万元!

  通过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传播新技术,培育新农民,共同闯市场,农民们无需离开土地,就找到了“就业岗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据记者了解,目前江苏加入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已达20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都采取与合作社签订合同,按照订单进行生产的方式。“农业工人”也让龙头企业能够放心生产,比如兴化的合塔生猪专业合作社,尽管眼下猪肉价格飞涨,可是由于社员们能够稳定供应生猪,合作社的经营并未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