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伊犁河谷“农合”花——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

日期: 2007-06-07 10:28 作者: 朱希玲 来源:新疆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5月30日,记者来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采访,看到这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宛如点点红花,生机盎然:一车车双孢菇通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源源不断进入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市场;几万吨优质稻谷通过水稻专业合作社,交给设备先进的精米加工商,大米出口日本、东南亚……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统一销售,使当地蔬菜成为城里菜市价格有影响的力量……县供销社主任王宏伟对记者说:“如果不是专业合作社,而靠农民单打独斗,这一切是难以想象的。”

  “农民代表”的威力

  察布查尔目前已有14个乡级专业合作社、30个村级合作社。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供销社主任崔积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桥梁,察布查尔各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代表’身份,通过提高农民谈判地位、减少市场波动、减少交易磨擦等方法,坚定地维护农民利益。”

  今年5月,正是蔬菜上市季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乡雀尔盘村的菜地前,却是一番奇特的景象。运菜汽车在地头排队,蔬菜温室里成熟的西红柿无人采摘,一群年轻人———“菜老板”和村里的菜农围在一起打扑克。

  3天过去了,“牌摊”散了,汽车拉着刚采摘的西红柿远去市场。菜农心里充满喜悦,因为他们最终赢来了合理的交易价。

  在自家的温室前,当时的“牌友”之一、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主任王宏彦向记者道出原委。按通常行情,当时西红柿收购价每公斤大约2.2元。但意外的是,连日的降雨,市场上西红柿的购买量与往年同比明显地减少。再加上因某些原因导致出口量临时减少,就使地头购菜的价格陡降。王宏彦说:“那时每公斤西红柿降到1.4元,价格跌了36%。”

  面对突变的行情,合作社紧急召集全体社员开会,一致同意成立“价格同盟”。所有社员停摘自家西红柿,通过减少供应以抬升价格。“但这些菜商都是朋友,不能冷落他们,所以我们陪他们喝茶打牌。”王宏彦说。雀尔盘村的西红柿占伊宁市市场的1/6。“减供保价”3天,抬起价格,每公斤收购价又回到2.2元。

  看到雀尔盘菜农的价格保卫战,同行的学者饶有兴趣地说:“这简直就是‘欧佩克’限产保价的超袖珍版,它提高了菜农对菜商的谈判地位。”据介绍,“欧佩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英文缩写。面对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巨大的石油公司,单个石油生产国力量是很薄弱的,谈判地位很不对等。而形成“欧佩克”,各石油生产国就形成了合力,提高了对石油购买商的谈判地位。一旦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反常波动,“欧佩克”就组织各成员国减少石油开采,限产保价。

  提高农民对大买主的谈判地位,只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维护农民权益的形式之一。去年稻谷收购企业对寨牛录村水稻专业合作社某社员交售的稻谷定等偏低,该合作社主任毛定华找到企业:“凭我40年种稻经验,我敢说你们这次定等不合理。”企业对那位农民的稻谷重新验级,纠正了错误。

  消除农民的交易磨擦

  做生意难免有不顺,农民销售自己农产品也是这样。运输不方便、销售费时间、付款不及时等等交易磨擦时有发生。但是马强对记者说:“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在销售中的磕磕碰碰就比过去少多了。”

  马强是察布查尔安班巴格良种繁育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专门销售蘑菇。合作社成立以前,当地农民自己向蘑菇经销商销售,交易磨擦司空见惯。别的不说,光是把蘑菇运到市场,就是个大问题。安班巴格离伊宁市场几十公里,雇车每次35元,但每车至少装几百公斤。农民每次收蘑菇却仅几十公斤,根本不够一车。蘑菇是娇嫩的产品,若等各家凑齐一车蘑菇再统一雇车,会有什么后果?菇农寇伟锋说:“那就会眼看着蘑菇烂掉。”

  “销售费时费力”也令人头痛。安班巴格农民种蘑菇只是副业,主业仍然是种地。但是自己卖蘑菇,去一次蘑菇市场至少半天时间,而且每次卖蘑菇都得去市场。对那些深知“农时不等人”的农民来说,实在舍不得这隔三岔五花费的“多半天”。

  如今合作社在家门口,农民不用去市场,消除了农民的交易磨擦。县供销社为合作社建了两座冷库,农民别说每次收几十公斤蘑菇,就是只有三两公斤,也可以就近送进冷库中,而且24小时随送随存。有一次,寇伟锋听说蘑菇行情突然变好,于是他没将蘑菇交给合作社,而是自己到市场上卖,没想到竟然没卖掉。他挺不好意思地找到马强,问能否把剩余蘑菇仍然交给合作社。马强说:“合作社是咱自己的社,你有啥不好意思的?把剩蘑菇全拿来吧。”

  和运输不便、销售费时等困难相比,农民更担心的是付款不及时、克扣付款等钱款交易磨擦。马强说:“农民自己找蘑菇贩子卖蘑菇,不是现款现货,而是事后付款,一般都得拖好几天。农民讨要蘑菇款,不向几十公里外的市场跑几次,是很难讨回的。”如今合作社卖蘑菇,统一卖给供应哈萨克斯坦市场的贸易商,全是现款现货,从无拖欠。如果收到的是美元,合作社还负责帮农民兑换人民币。

  其实专业合作社不只是农民代表,它对龙头企业也有很大帮助。察布查尔粮油系统每年收购稻谷从未超过3800吨,其余的稻谷都流走了,散进周围许许多多小型碾米厂。去年米全科技米业公司在察布查尔投产,每年需要3万吨稻谷。面对这样大的原料缺口,企业与县供销社成立了稻谷协会,引办种稻村的稻谷专业合作社。当年仅从毛定华的合作社就收购稻谷3360吨,接近往年全县的收购量。

  社会各界帮“农合”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农民和农村干部没经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政和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农民办“农合”。

  早在2005年,州人民政府就发出文件,确定各类“农合”组织都是供销社的成员社。对各类“农合”组织,州、县供销社有组织、指导、服务和协调监督等四项职责。县委、政府连续下发文件,很具体地制定了《推进自治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实施方案》。

  作为一个农村的老牌合作组织,察布查尔供销社承担起对新“农合”的组织、带动和引导作用。

  当地一些专业合作社其实成立挺早。例如安班巴格的“蘑菇”社,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但这些合作社通常只源于农民对市场的感觉,觉得联合起来好,就联合起来了。至于具体应该怎样操作,组织机构、组织章程等等,一概不知。安班巴格的“蘑菇”社,毛定华的稻谷社,都是在没有建社宗旨和章程、没有选举办法的状态下,“无凭无据”地运行了好长时间。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供销社主任王宏伟对记者说:“别说村级社,刚开始办社时,县供销社都感到很困难。”最困难的,是没有现成的办社模式可循。王宏伟只有一份外省文件作范本。他参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办法,依照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照猫画虎地制定了本县办社的办法。于是他来到安班巴格良繁场、寨牛录村等有一定办社基础的村、场,帮助那里的农民把不规范的合作社规范起来,有了试点再遍地开花。

  截至今年5月底,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成乡镇“农合”、改造与新建基层社各14个,村级“农合”组织30个,累计社员、会员649个,引领产业8个,涉及棉、草、稻、菜、牛、羊、禽、食用菌、育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