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济南市首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历城区仲宫镇刘家村诞生

日期: 2007-05-17 10:26 作者:  杨润勤 王传德 来源:大众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核心提示

  今年2月12日,济南市首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历城区仲宫镇刘家村诞生。这个合作社是干什么的?合作社成立的背景是什么?运作情况如何?记者日前走进了刘家村。

  入社挺恣

  今年49岁的刘家村村民高吉德已经在床上瘫了10年。5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刘家村时,心情不错的他正在看电视。

  妻子付文香告诉记者,高吉德是10年前因车祸瘫痪在床的,多亏村里和邻居的接济才一步步熬了过来。现在女儿们都出嫁了,操的心也少了,特别是前些日子入了合作社,心里更轻松了。

  “俺家在峪里有3亩地,女儿出嫁后,刨地、给果树剪枝都求亲戚邻居帮忙,我躺在床上干着急。现在把地交给了社里,既得利息又分红,媳妇也成了社里的林木管理员,每个月挣750元,家里的日子不愁了。”高吉德说。

  高吉德说的“峪”是八里峪——一条长4公里宽近2公里的山谷,“社”是八里峪生态观光农业合作社。

  据同行的合作社副理事长陈立水介绍,刘家村的合作社是全村98%的村民自愿将峪里的地租给合作社,以3年租金作价入股成立的。村民们成为社员,不仅能挣到工资,还享受合作社分红。按照协议,合作社每年拿出30万元保底,并在此基数上将利润的20%分给村民。

  大家的八里峪

  刘家村村支书、村主任、合作社理事长张务平今年44岁,细高个儿。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一位南方搞园林设计的人谈建八里峪农庄大门的事。一个要价几十万,一个还价不足十万。拉上拉下,末了价格也没能定下来。张务平说:“钱是大家的,花一分都得算计,算计好了,每一笔账还要向社员们通报。”

  张务平是5年前被村民“请”回来担任村支书的。他干过木工、拉过地排车、开过酒店、房地产公司,手中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被村里人称为“能人”。但是当初面对村里的发展,“能人”也发了愁。

  刘家村有2400多人,6500多亩地,其中水浇地人均不足3分。怎样才能发展?建企业,南山片区对环境的要求极高,污染的不能干;搞物流,深山里根本不行;搞大棚蔬菜,村里大多是山岭地。琢磨来琢磨去,他的眼睛盯上了这个老祖宗留下的八里峪。

  八里峪四周与四门塔景区、卧虎山旅游度假湾、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波罗峪休闲度假区等旅游景点以及省道327线紧邻,区位和自然优势得天独厚。2006年,村“两委”决定成立合作社,发展八里峪生态民俗旅游产业,但由于当时合作社无法注册,于是班子部分成员成立了八里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集旅游、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八里峪农庄,吸引了众多前来观光的游客,日接待游客达1000余人。

  照此发展下去,投资者又会收到丰厚的回报。可是,村民们致富梦还是没有着落。

  这个时候,张务平和村“两委”决定成立合作社,吸收全村人加入,大家一起致富。这事很快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大多数村民认为这是“下山摘桃”的事,纷纷以承包的土地、自家果树、现金甚至一根檩条等多种方式参股加入。

  合作社成立了,八里峪成了大家的。

  有待检验

  监事会成员高广义坦言,在合作社成立前后,有些人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为此,合作社制订了59条严格的章程,并在全体社员大会上通过。章程包括总则、社员、组织机构、财务和盈利返还等内容。

  采访中,还有些社员对合作社的前景表示怀疑。

  对此,张务平拍着胸脯说:“群众会100%受益!”他在全体社员大会上曾郑重承诺:三年内合作社若不能盈利,将用个人资产归还全体入股村民600多万元的投入,并加5%的利息。

  对于济南市首家农业合作社,有关专家十分谨慎地表示,刘家村大胆吃“蟹”是好的,但前景如何还很难说。这位专家认为,这个合作社是一种自助互利组织,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