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沛县农家“股”事多
靠念活“股字经”,江苏沛县农民在小康路上越跑越欢。
“股份农田”惠及各方
沛县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全县劳务输出规模在30万人以上。由于一拨又一拨农民“洗脚离田”,一批搞经营的农户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就分别以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股份,全权委托给亲邻代耕代种或将自己的田地出租给一些种田大户,而只在农作物收获后参与“分红”。
河口镇张李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由于本村土地有限,该村村民张辉、张云波、陈召君等村民还到该镇孟庄等村承租了300亩土地种植蔬菜。在该村的带动下,周边十多个村庄种植蔬菜2万多亩,参与流转的土地达3000多亩。
“股份经济”拓展致富路
前不久,杨屯镇大山湾村村民温宪彬、许广立、王昭猛共同投资50多万元创办了梳棉厂。至此,大山湾村的企业已发展到近60家,其中股份制企业占到85%以上。
办企业,资金不够怎么办?一些头脑活络的村民便开始找自己的亲朋好友合股经营,最后发展到有合作意向的村民互相组合、共同创业。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大山湾村民实现了三次转型:没有资金时,他们进厂务工,由农民变为工人;手中有了一定资金后,他们就自愿结合,合股经营,由工人变为股民;随着资金的增多,他们又自己开工厂办企业,由股民变为老板。目前大山湾村许多村民既是农民,又是股东和老板。
合作社让村民发了财
“‘股份合作社’让村民发了财,今年俺们精心管理的刀豆又迎来了大丰收。”张庄镇潘庄村村民王书丹一提起股份合作社就乐得合不拢嘴。原来,他家里只种了5亩半小麦,加入合作社改种蔬菜后,一年收入就翻了3番。
“股份合作社”的发起人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周启亮。由于村民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抛荒地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状况,周启亮提出建股份合作社:不想种地的人可以拿土地作为股份加入合作社,而在年终参加分红;愿意种的,除了自家入股的土地外,还可以另外再包地。
经过半年多的磨合与运作,2006年9月27日,潘庄村股份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破解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促使土地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蔬菜种植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