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台州市黄岩新前茭白合作社
新前是浙江省台州市最大的茭白生产基地之一,现种植茭白6000亩,茭白种植已成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在上级重视和支持下,新前茭白合作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依靠科技与创新、建立机制、规范运作、完善管理、强化服务,在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实现销售总额1470万元。注册的“剑山”牌茭白2004至2005年连续两年获浙江农博会金奖,同时通过浙江省绿色农产品认证,成该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一家集茭白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成立机构,明确股权,规范管理
近年来黄岩区茭白产业的发展存在经营规模偏小、新技术普及面窄,信息闭塞,产销脱节,缺乏市场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时有出现茭农增产不增收,茭贱伤农等现象。为改变这种局面,促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相联接,使广大茭农真正成为利益主体,保证和维护茭农自身的利益,2002年12月台州市黄岩新前茭白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内设办公室、生产技术部、检测部、市场经营部、财务部等机构,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同时按照社员的集中程度,划定车口、西岙、剑山、下曹等几个管理片,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在股份设置与利益分配上,综合考虑了茭农的种植规模、经营水平、科技效能和茭农入社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全社共计87股,注册资金33.2万元;全社社员(包括发起社员)为216人,分属26个小组,每个社员(含法人)都要认购股份,每人最少入股股金不得少于200元。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每6股设置一个表决权,既可一人多票,也可多人一票(推选代表投票);合作社的盈余在提取公积金、公益金之后的余额按股份和产品交易量返还社员。
二、围绕产业、建立机制、规范运作
为适应新的形势下茭白产业科技化、标准化、安全化、社会化生产需要,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一是抓科技服务,制定了《茭白生产技术规程》,在茭白主要生产季节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及时推广茭白无公害生产、大棚栽培及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提高了科技生产水平。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2期,受训达4500多人次,编辑刊物及印发资料6500多份,有力地提高基地商品优质率。二是抓质量管理,建立了田间档案记录管理制度,配备质量监控员,对遵守技术规程、田间档案记录完整的社员,其茭白按高于社员自销价格的5-10%收购或在市场滞销时以平等价格优先收购,对产品销售严把质量关,实行分级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强化了社员安全优质意识和无公害茭白生产技术的应用。三是抓农残控制。积极推广低毒、低残农药防治和生态预防技术,在全市率先应用频振式杀虫新技术,每年安装105盏杀虫灯,应用面积近5000多亩,一年在茭白上可减少三、四次农药喷施。杀虫灯技术的应用,为合作社提供优质绿色茭白、拓展市场创造了条件。四是抓品种引进。在区蔬菜办的指导下,引种“浙茭2号”1500多亩,引种“浙茭911”1000多亩,同时组织合作社社员西岙、北洋等村,建立茭白优良品种基地,为茭农服务,及时提供优质品种。优化品质,发展茭白产地,也为合作社发展创造平台。
三、创造品牌、开拓市场、规范经营
为使茭白产品立足市场,提高市场知名度。合作社积极申报注册商标、产品绿色认证和参加各级评优活动,打造“剑山”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剑山”茭白品牌2005年荣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主动积极参加各种产品展销推介会、农博会等活动,宣传介绍产品品牌、种类,提高合作社产品知名度,去年11月农博会期间,参加台州市政府农产品推介会,与杭州览桥批发市场签订年销售900万元合同,并与麦德龙超市开展联销。计划投资1200万元,新建一座6千吨级冷库,使产品冷藏保鲜得到保证,积极开拓市场,提高茭白产品销量。合作社先后在上海、南京、杭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市场销售网点,扩大了市场份量,增强市场竞争力,2005年茭白销售量达1800多吨,有效地解决了社员茭白市场销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