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内蒙古85.7万农牧户闯市场
“以前尽管也种花葵,但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和畅通的销售渠道,种出的花葵在产量和销量上都远远不如现在。自从有了星火花葵产业协会的扶持,镇里许多村的农民都从星火花葵产业中得到了实惠!”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农民李福财深有感触地说。
李福财所说的星火花葵产业协会成立于2002年,目前该协会已有会员1700多人,花葵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年产量1100万斤,产值3000万元,占全镇农业生产总值的40%。成立之初,协会就将品质视为生命,积极引进品质好、产量高的星火花葵品种,组织农民进行规模种植,还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创出了品牌,打开了销路。目前,该镇种植的星火花葵不仅销售到28个省市,还远销到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国内知名的“傻子”、“洽洽”集团也将其列为首选原料。
作为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桥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了向农牧民传递产销信息、提供服务指导、实施扶持政策、拓宽销售渠道和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平台。据自治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郭二满介绍,目前,内蒙古已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畜产品行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18个,成员55.1万人,辐射带动农户84万户;牧民专业合作组织362个,辐射带动牧户1.7万户,使其直接加入到农牧业产业化链条发展中。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7个类型:产品流通型、企业带动型、经纪人带动型、技术服务型、政府领办型、股份合作型和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型。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下,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牧户的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在提高,同时还实现了农户与企业(市场)的有效对接。有的地方通过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真正做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活一片经济”。
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拉苏呼日塔拉养牛协会,2001年由9名经纪人牵头组建。为了扩大销售渠道,成立伊始,协会就投资5万元建成了海拉苏地区第一座牲畜交易市场。现在,该旗已有超半数的牧民加入到协会中。协会累计为牧民销售成品牛3万头,交易额达5400万元,利润1000万元。在协会的带领下,周围苏木、乡镇的牧民都参与到该市场的交易中,黑龙江、吉林、河北、天津等地的客商也都慕名来这里买牛。
“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把农村牧区各种利益主体的资金、技术、人才、劳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起来,把农村牧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机对接起来,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和经营规模,也增强了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目前内蒙古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很薄弱,仍需在规范管理、健全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对于目前内蒙古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郭二满说出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