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内蒙古包头市:"新农协"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日期: 2007-01-16 08:39 作者: 贾志军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1月15日电 “有了农业新农协,再也不怕卖菜难;农民只管种好田,放放心心把钱赚。”农民田卫星数着刚从银行取出的大把钞票乐得合不拢嘴,他家5亩秋白菜2006年收入上万元。

  田卫星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黄草洼村农民,他准备用这些钱修建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他说,现在种菜不再需要赶着驴车到市里去卖,到了收割那天,只要给蔬菜协会打个电话,他们的大卡车就来了,一边装车,一边点钱,给的全是现钱。

  如今,像田卫星一样依靠“新农协”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塞外包头市郊比比皆是。

  在古秦直道最北端的包头市九原区,黄河从这里流过,土地肥沃。伴随着蔬菜村、葡萄村、养鱼村、奶牛村、花卉村等一批特色种养村的出现,九原区政府抓住时机培养了大批农村经纪人,帮扶农民建立蔬菜运销协会、葡萄专业合作社、渔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协作组织。

  当地农民把这些营销组织称为“新农协”。其“头头”由头脑灵活、外联面广的地地道道农民担任,并且政府部门通过认证发给“农村经纪人”专业证书。这些经纪人与村民签订种养合同后,四处奔忙推销产品。他们巧借农产品上市、旺季、淡季的时机适时营销,保证四季都能卖上好价钱。

  九原区葡萄种植户白俊亮说,尽管此地的葡萄个大、味甜,但前几年缺乏销售渠道,每年秋天大家只能都挤到市里去卖,数量多了都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有了专门的销售组织和广阔的销售渠道,每公斤4元多的高价都供不应求。为此,他从两年前把3亩葡萄园扩展到12亩,2006年家里光卖葡萄的收入就达2万多元。

  “新农协”已源源不断地把包头产的芹菜、莴笋、葱头、葡萄销往天津、厦门、温州等地,有的甚至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韩国。

  据了解,包头市九原区目前有涉农协会26个,农民专业经纪人300多名。加入协会的农户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黄草洼村1500多名“新农协”会员,2006年人均收入达1万多元。

  包头市九原区区委书记奇福海说,九原区10万农牧民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6400元,是2001年的2.2倍,这与“一村一品”种养结构调整,以及“新农协”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说,“新农协”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将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