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访浙江省农业厅厅长程渭山
2006年,浙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856家,比2005年增加1443家,社员31.2万个,带动农户237.7万户,占总农户的19.4%。
浙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祥地之一,又第一个制订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使得专业合作社最早走上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浙江省农业厅厅长程渭山。
程厅长认为,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之所以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得益于三个体系的建立,一是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二是以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为重点的政策支撑体系;三是以农业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助、各种社会力量牵头兴办的工作体系。
2004年底,《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后,农业厅会同工商、财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等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出台了示范章程、财务制度、会计核算办法以及注册登记、贷款管理的办法。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分类指导,对产业优势明显的加快培育,对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的进行积极改造,对不够规范的着力加以改造,对基础较好的重点予以扶持。在指导原则上,明确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民办、民管、民受益”、与特色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农民增收四个原则。在发展模式上,坚持多主体牵头、多类型组建、多领域覆盖。在政策扶持上,只要符合《条例》规定的条件,均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在服务上,引导强化“四个统一”,即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的认证认定。
程厅长告诉记者,在浙江,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环境很好,扶持政策很多。除了直接的资金扶持,还实行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明确合作社销售社员和非社员生产与加工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暂不征个人所得税等,并把合作社作为农村合作银行信贷的重点,在规范化运作的合作社中开展贷款授信业务,缓解其生产和季节性、临时性资金紧缺,并给予利率优惠。
在全面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中,程厅长将合作社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认为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资本和技术的“集聚”、“推广”作用、经营管理队伍的培养作用、进入市场的桥梁作用、农民致富的保护作用。
合作社是同行业农民的联合,具有区域性、专业性特征,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正是通过这种联合,避免了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的局限,避免了无序竞争、自相残杀,提高了产品的销售价格,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联合,合作社可以无偿或低偿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节约了生产成本,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业效益;正是通过这种联合,合作社培养了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探索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新手段,促进了农业分工分业,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但程厅长同时指出,虽然浙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农民的期望,与市场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十一五”期间,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标是:规范化运行的合作社达到3000家,认定省级示范性合作社300家,30%的纯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基本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要求。
要实现这个目标,程厅长认为,浙江必须抓好三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浙江将通过宣传、培训等活动,依法推动合作社规范化进程;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更优惠的条件,支持合作社承担农业建设项目,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和资金利用绩效,促进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进一步健全合作社运行机制。制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等级标准和统计、考核及评价体系。围绕股金设置、民主管理、盈余分配等内容规范合作社章程,健全合作社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并在合作社名称、注册资金、经济性质、经营范围等方面予以规范。引导合作社在农用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品牌、包装和销售服务,申报和认定认证无公害基地(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及地方名牌等方面实行统一,增强发展潜力。
三是进一步发挥合作社效用。把合作社制度引入农业生产各领域和各环节。依托合作社承担和落实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对产业规模较大、社员带动较多、服务设施较全、利益联结较紧、市场品牌较响的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进示范带动效应。建立辅导员队伍,对合作社负责人和骨干社员进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今年开始,选择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五化”创建活动。即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