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渴望更多切实的帮助”———来自一个基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声音

日期: 2006-12-07 08:37 作者: 徐恒杰 陈克立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10月31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高票获得通过。

  在这部法律出台前,一位河北农民就一直密切地关注着相关立法和审议的过程。

  9月初,记者在编辑部接到一位读者的电话,询问能否与8月12日本报刊登的理论文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制度的几个问题》的作者取得联系,希望能和作者探讨一些相关问题。

  经了解,这位读者是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坊庄乡董学村农民苏云桥,自费订阅农民日报已有近20年时间。他为什么特别关注这部法律的出台呢?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他以及周围的其他农民又有哪些看法和关注点呢?

  记者最近专程到河北省衡水市就此进行了采访。

  忙碌的合作社理事长

  “什么?运输车辆被扣了?我马上联系一下。”

  “喂!只要豆子质量达到标准,我们的收购价一定到位,请你放心,肯定没有问题!”

  我们在衡水市见到了56岁的苏云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还不得不一再中断谈话应接着业务员和客户打来的电话。他头发花白,地道的农民装束,但看上去十分精神。

  看名片得知,他现任故城县“三豆”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衡水市农民经纪人联合会会长。由他创办的这个合作社,获得了“河北省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据老苏介绍,11月中旬正是他们的合作社收购其主要经营的红小豆等农产品的时段,收购的范围辐射衡水市7个县市区40多个乡镇300多个自然村,甚至还要远赴承德、唐山乃至山西一些地市收购。在我们到来之前,苏云桥已经派出了收购人员分两路到外地收购,本地的收购也马上就要开始了。

  衡水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徐纪平介绍说,衡水市作为河北省欠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比较高,农民也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充满期待。目前衡水市有400多家各类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达到4.75亿元,为农民直接增收达6054万元。三豆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靠公司+基地+中介+农户的组织形式发展较为成功,是在河北有一定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合作社会有更多发言的机会”

  在老苏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他仔细学习研究过的载有那篇专论文章的报纸。一篇近7000字的长文,划满了这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标记重点的笔迹。记者问他对其中哪些问题感兴趣,为什么想与文章的作者对话?老苏说,文章的内容非常好,让他解除了许多困惑,对话的愿望是想对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进行探讨。

  谈到已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老苏非常欢迎这部法律,他说:“这部法的出台,本身就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合作社发展的重视,有了法律,合作社就会有更多的发言机会,我对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前景更有信心了。”

  为了具体了解当地农民对合作社和合作社法的看法,我们找了来自3个村庄的农民代表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他们都是三豆合作社的社员,有的还是核心成员。当地耕地资源比较丰富,人均2亩多,但种地最多的农户也不过30多亩。种豆是他们秋作的主要选择之一。

  农民苏俊江说,虽然现在大家都讲关注“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实行了不少,也有一定效果,但还不够。如大家很盼望“科技下乡”,专家到地头田间向农民传授技术。再有,由于农村相对闭塞,严重影响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这一点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致富路还是难走。村民孙保国说,种植业靠天吃饭的特点难以改变,他种豆4年,曾创下亩产460斤红豆的当地最高单产,但今年因年景不好,恐怕产量要低很多,农业补贴应加大对农民受灾损失的补偿。村民黄建辉(女)说,由于农资和物价上涨,抵消了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大家认为,农村需要有更多像苏云桥这样有头脑、会经营的能人带动。

  在村民们眼中,老苏就是他们闯市场的领头羊。苏云桥针对农民没有买报订刊的习惯,创办了一份《三豆专刊》,免费发放给农民。我们看到这份专刊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简讯、市场行情、农业政策、科技知识等各方面,对指导农户的小杂粮种植很有针对性。在座谈会结束的时候,苏云桥还给前来参加座谈的每个农民发了两本新到的农业杂志。

  “合作社让我与农民联系得更紧密”

  在采访中,老苏对记者说他原来是乡里的农业技术员,为了真正促进农民通过农业增收和致富,他想过各种方法,选择过多种发展道路。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发展目前这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时,农民出身的他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合作社让我与农民联系得更紧密。”

  上世纪90年代初,苏云桥敏锐地注意到杂粮在市场上开始走俏,率先承包了200亩地带头种植以红小豆、绿豆为主的小杂粮,并积极动员周围农民发展种植。1997年,他充分利用故城盛产优质小杂粮的天然优势,创建了以生产、加工、销售小杂粮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豆集团。1999年,他又以该集团为依托,领头创办了三豆专业合作社。

  三豆专业合作社的所在地位于故城县北部边缘的坊庄乡,与景县、枣强搭界,交通便利,耕地资源丰富。根据苏云桥提供的资料,企业占地8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企业固定资产由最初的110万元发展到目前的650万元,带动农民15000户,发展基地化种植5万亩,年生产能力6000吨。

  在企业的管理上,三豆合作社主要利用股份合作制,实行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一体化经营,推动以“三豆”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由于成绩突出,苏云桥先后被推选为故城县政协委员、衡水市农民经纪人联合会会长、衡水市人大代表,2004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渴望获得更多切实帮助”

  记者在百度专业搜索门户上搜索“三豆专业合作社”,结果显示有217个网页。原来,几年前苏云桥就开始在多家网站上发布企业信息,在因特网上卖起了小杂粮,大多涉农网站都有他的企业和产品的介绍。

  浏览互联网上刊载的相关信息,结合在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记者了解到,三豆合作社组建近8年来,其主导产品“甘珠”牌红小豆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北省名优产品,今年10月在农业部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还被评为全国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之一;其生产区域以“河北衡水”冠名,2002年被评为全国小杂粮优势产区,2003年被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产品经分级、加工和精包装后销售到国内一些大城市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这条声名赫赫的发展之路,被老苏概括为经营中的“品牌战略”。他说,这条路的基础就是产品的质量,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但在老苏坚定的语气之外,记者发现一个令他自己也尴尬不已的事实:近几年来由于自然和市场风险的存在,合作社专营三种豆类产品的销售额发展不快,“品牌战略”还没有发挥出规模效应。

  老苏承认记者的说法,他认为今后的方向还是把基地作好,同时根据条件扩大品种,实现产品的加工增值,如已经有中国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持的项目计划上一套制作豆沙粉的生产线,但设备所需资金近1000万元,需要金融支持,目前无法落实。他说:“我们渴望政府部门能够给予更多切实的帮助。”

  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给予三豆合作社尽可能的支持了,合作社取得的成就也是当地的骄傲,也代表了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方向,但如何促进“三豆”等合作社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还要看国家对法规中,包括新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服务和支持举措的具体安排,如其中第8条说,“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前的准备阶段,还需要在各地农村加大宣传和学习贯彻该法的力度,同时需要国家进一步明确扶持政策,完成配套的相关实施细则。只有这些工作都到位了,一部好的法律才能真正有利于促进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