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创新“新仓经验”演绎城乡对接

日期: 2006-12-05 08:49 作者: 来源:浙江在线 【字体: 打印本页

  自今年8月至今,平湖市新仓镇芦湾村74岁村民张益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村部“考察”一番,看看村综合服务社建设进度如何。

  此前,村干部告诉他,村综合服务社建立后,里面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站、便民服务站、配送连锁超市、农贸市场、休闲公园,届时,老百姓买菜、看病、买化肥等在家门口就可解决。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社是平湖市创新发展“新仓经验”,求解“三农”问题的一个全新举措。

  1955年,平湖市新仓镇供销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签订了购销结合合同,较好地解决了当时当地的农业生活资料供应问题,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并为之题词,使“新仓经验”一时走向全国。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长期担负着农村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重担的供销社生存和发展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困难面前,平湖市委、市政府鼓励基层供销社创新发展“新仓经验”,利用自身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寻找角色定位。2004年12月,新仓镇与平湖市供销合作总社联手,选择离集镇较远的双红村创办综合服务社。

  经营面积达900平方米的双红村综合服务社里,既有专人经营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又有便民超市销售鲜肉、饮食等生活资料。此外,服务社还设有老年活动室、社区卫生室、乒乓棋牌室、篮球场、图书室、健身活动场等。一些老年群众说:“以前村里啥设施也没有,村民就连买包盐也要去4公里外的集镇。如今,吃的、玩的、用的,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

  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建立,让基层供销社在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中拓展了自身生存空间。而通过向偏远乡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双红村党总支书记马月龙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基本没啥业余文化活动,如今,村级综合服务社里的活动室每天都闹腾得不得了,灯光球场上的赛事一场接着一场。”

  其实,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一种无形的文化随着有形的物质,在村级综合服务社这个窗口得到普及推广。通过商品流通,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情趣追求以及生活方式,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养。双红村村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前,村里的小卖部进货渠道无人把关,村民购买食品很少看保质期。连锁超市进村后,供销社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村民知道了什么叫“三包”、什么叫“保质期”。

  据介绍,平湖市决定在全市137个村中选择离集镇较远、人口较多、有一定经济条件的80个村作为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布点对象,3年内全部按规范要求建成综合服务社。目前,该市已建成9家村级综合服务社,另有20多家正在抓紧建设。

  除了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社,平湖市委、市政府还鼓励基层供销社积极发挥传统的经营网络优势,拓宽为农服务领域,领办、参办专业合作社,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架起桥梁。新仓镇供销社率先创办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利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借鉴新仓镇供销社的做法,该市已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3家,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统一商标,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平湖市供销合作总社负责人说,创办综合服务社和领办、参办专业合作社,让基层供销社的网络、资产和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使基层“沉睡多年”的供销部门真正“起死回生”了。